藝術中國

為何流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3 15:48:00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如火如荼的2011年春拍已接近尾聲,上億元的拍品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兒,市場是如此火爆,但再火爆的市場,每年都有流拍現象,那麼今年春拍都有哪些作品流拍了?流拍的原因何在?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

名家的非典型性作品易流拍

所謂名家的典型性作品就是在媒體上經常可見、拍賣會上受到廣泛追捧並帶有標識性質的作品,如王沂東的《紅棉襖》、艾軒的《西藏女孩》、曾梵志的《面具》等。這些藝術家的典型性作品一般比較受市場認可,而同一藝術家創作的非典型性作品則市場反應比較冷淡。艾軒的《藏族少女系列》近年來頗受買家歡迎,都以幾百萬元的高價位成交,顯然,這個系列已受到市場的較長期認可。但艾軒其他作品的市場認可度就不好説。中國嘉德今年春拍上拍的預估價為200萬——300萬元的《京都往事》,雖然也可以看到藝術家嚴謹的構思,唯美的畫面表達出對老北京文化和人文環境的理解,但因為不是艾軒的典型性作品,藏家不夠熟悉,就遭遇了流拍。

匡時國際上拍的楊飛雲的《內醒》,也是楊飛雲的非典型性作品,同樣遭遇了流拍的命運。當代藝術的風雲人物張曉剛一幅預估價為500萬——700萬元的《1976——1978年作油畫、水粉及素描》也因此而流拍。還有北京保利春拍中陳衍寧1987年作的估價為25萬——30萬元的《桂林山水》,流拍的重要原因,也是由於此作品並非藝術家的典型性作品。

不只是名家的作品會遭遇如此情況,年輕一代藝術家的作品,比如翰海拍賣中,李繼開的作品《白日夢NO.7》預估價只有16萬——18萬元,卻也流拍,其重要原因是此幅並非李繼開的典型性作品。而李繼開的另一幅典型性作品《暗傷NO2》的預估價為28萬——35萬元,就以32.2萬元的價格成交了。

估價較高 無人接盤

估價為2500萬——3500萬元的蔡國強作品《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為外星人作的計劃第十號》就是一個例子。這幅作品雖然尺幅巨大,但未免顯得有些空曠,估價確實有些偏高吧。畢竟是2000萬元以上,很多藏家都要掂量掂量——購買蔡國強的作品與購買古代書畫作品哪個更合算。當然蔡國強的作品還是比較受藏家青睞的。羅芙奧今年春拍中,蔡國強2010年作品《向日葵速寫》以921.8萬元的價格成交。《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為外星人作的計劃第十號》如果價格定得稍微低些,買家還是會非常感興趣的。北京翰海拍賣中,周春芽2008年作的《幸福一號》的預估價為380萬——420萬元,遭遇流拍的重要原因也是估價過高。當然藝術品本身的藝術性和品相對藏家而言,也同樣重要。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嘉德拍賣中陳逸飛的《藍衣仕女》估價為580萬——880萬元遭遇流拍,而估價同樣的《小提琴手》,卻以977.5萬元的價格成交了。


 

小幅作品無人問津

翰海春拍中龍力遊的兩件小幅油畫作品《風景》(60×70cm)、《鳳凰廊橋》(62×71cm),分別在翰海春拍和匡時春拍中流拍,而這兩幅作品的估價都在五六萬元,與龍力游動輒上百萬元的作品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所以遭遇流拍,尺寸小或許是其重要原因。北京華辰拍賣中,周春芽的小幅雕塑作品《撓癢的黑根》(30×21×13cm)也遭遇流拍。即使這個雕塑是周春芽的典型性作品,只因尺寸和品相不太符合藏家口味,所以遭遇了流拍。

中國嘉德上拍的羅中立作品《夜渡》的流拍跟尺幅也有一定的關係,這幅作品只有100×80cm,預估價卻達到了190萬——350萬元;北京保利春拍中夏小萬1995年作的《天河之愛》(60×50cm),估價卻達到了80萬——150萬元,因尺寸和估價等原因,而最終流拍。

中國嘉德上拍的陳丹青的《男子肖像》(88×65cm),此作並非藝術家的代表作,相應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內涵、民族性、歷史感也沒有其他代表性作品強烈,估價又相對較高,多種原因使得此幅作品流拍。

紙本作品

因材質、估價等原因多流拍

今年春拍流拍的另一個特點是紙本作品流拍多。匡時國際春拍中,葉淺予的4張紙本素描估價為5萬——7萬元,流拍了。保利春拍中,毛焰2000年作的兩幅紙本《托馬斯》估價差不多都在二三十萬元左右,這對於紙本作品來説可能略高,也流拍了。

若估價合適,紙本作品也有一定市場。北京翰海春拍中,何多苓的紙本作品《女人體》就以6.9萬元的價格成交。

版畫因為版數較多

流拍的情況比較多

版畫的藝術價值多年來被低估,其實是源於一種不信任感。因為不能確定版畫的珍稀性和唯一性。北京翰海春拍中,趙無極的版畫《1955》和《1977》都流拍了。北京保利春拍中方力鈞的《2000.5.20》、《2000.6.25》、《2005.5》也遭流拍,除了自身特點為版畫外,高估價(估價都在二三十萬元左右)也是其流拍的重要原因之一。

藝術品拍場上的精品力作如雲,對於大多數藏家而言,可選擇性較多,藏家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喜好,對於拍品仔細研究,選擇“性價比”較高的作品。

下一頁當代藝術拍賣能否重回快車道上一頁面對雙年展,我們仍需反思和研究——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觀感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二十五期
· 雄健之美——品讀湖南省陶瓷工藝大師王立新的釉下之虎
· 2005—2011年 當代藝術沉浮錄(上)
· 發展立足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訪蘇州美術館執行館長楊文濤
· 面對雙年展,我們仍需反思和研究——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觀感
· 為何流拍
· 當代藝術拍賣能否重回快車道
· 帕瑪強尼:鐘錶收藏品的修復強匠
· 茅臺,一枝獨秀?—— 直擊2011中國名酒春拍
· 稀缺之美(三):祖母綠的傳奇與價值
· “望聞問切”藝術品春拍
· 激情點燃 紅色收藏
· 測度當代藝術投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