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發展立足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訪蘇州美術館執行館長楊文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3 15:53:54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首屆“顏文樑藝術獎”評選頒獎活動將於今年9月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其作為每兩年舉辦一屆的常規學術活動,主要表彰和肯定對中國當代藝術有突出貢獻的藝術家。提及蘇州,人們會不約而同地聯想到 “人間天堂”、“絲綢之府”、“園林之城”,以及它的崑曲、蘇劇、評彈等傳統文化項目。傳統文化底蘊濃郁的蘇州,現在也開始重視當代藝術的發展,蘇州美術館執行館長楊文濤向《收藏投資導刊》記者介紹了他們立足傳統文化,發展當代藝術的思考與探索。

楊文濤介紹説,蘇州自“泰伯奔吳”開始,便形成了海納百川的胸襟和融合創新的品格,這是蘇州的人文精神特質。在明代,以吳門蘇州為中心的繪畫流派——“吳門畫派”,代表了當時書畫發展的最高水準。

楊文濤認為,“吳門畫派”的盛況,幾百年間絢爛奪目,或許可以看成是商品特質為文雅所包裝,並市場化運作的成功案例。明四家在當時藝術門類的轉型中也是明代的“當代藝術”。當時蘇州引導全國收藏在世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最早開創了新的藝術特徵。史料記載,沈周、文徵明畫作的價格,在宣德年間不過一兩銀子左右,到了成化年間,價格可以翻上20倍了。

明末王世貞、沈德符都對沈周等人的“當代書畫”和“時玩”的行情暴漲,表達了詫異之情,並都指為“吳人濫觴,徽人波靡”。當時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文人,以其精練于鑒識品第的文化資本,參與了藝術品市場化的進程,成為定義雅俗、操縱風向的主導者。而以“徽商”為代表的産業資本集團,則亦步亦趨,按照市場的規律有秩序地策略化運作,共同開發出民眾對“當代藝術”與藝術教育的熱情與期待,同時集結了優秀的産業與創意人才,延續精進文化藝術的底蘊,將蘇州經濟與文化涵養作緊密結合,打造出了“吳派”這一以蘇州為中心的美術文化的品牌及影響力。

楊文濤認為,明代中期的社會形態和現在的社會形態非常相似,國家政策寬鬆、社會物質豐盈、民眾的思想觀念特別開放。文化藝術立足於生活,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是蘇州自古以來的特點。當代藝術的立足點應該是使生活更文雅、更藝術,藝術要介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幫助提高生活品質。他認為,明代中期藝術的轉型正是從這個角度切入,才使得“當代藝術”在當時更具市場價值。

蘇州文化藝術繁榮的主要原因,不僅在於繼承傳統,還在於在繼承的基礎上對文化藝術的建設。楊文濤説:“當今時代,對於蘇州來講,承載著如此多的文化遺産的同時,我們需要反思今後文化藝術建設上如何有所作為。以蘇州所處的獨特位置而言,當代藝術的發展亟待開展國際網路的自我定位,進行一種生動活潑的文化再塑造,同時以其獨特形象和豐沛型態,實踐各種都會景觀的新情境,達成以城市主體特色為全球性對話基礎的前瞻理念。而當代藝術發展到現在,開始有了對中國文化本身的反思、批判和建設的內容在裏面。如今在蘇州這個風雅月旦的城市,創作發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當代藝術,非常適合。”

談及中國最早的美術館——蘇州美術館的學術定位,楊文濤介紹説,蘇州美術館以“綰結蘇州美術大系,梳理近代美術脈絡,建設本土美術文化,樹立當代藝術品牌”為學術研究和收藏的定位,突出強調學術建設的意識和公共服務的意識。

首先,責無旁貸地關注與建設本土文化。蘇州燦爛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融合與轉型,必將在文化自信心方面形成新的凝聚力,蘇州美術館在這一進程中應當承擔自身的歷史使命,進而成為當代蘇州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

其次,發展與當代藝術的互動關係。蘇州美術館不應只是回顧者與總結者,部分的實驗與前瞻功能也應該成為其使命之一。

楊文濤説:“蘇州,是一座很有意思的城市。就像蘇州最鮮活的象徵、聞名遐邇的蘇州刺繡中的獨特技法‘雙面繡’那樣,一面是傳統,一面是現代,或者,一面是經濟,一面是文化。蘇州美術館要起到融合作用,也是一種雙面繡概念。傳統方面,我們是一個旗幟鮮明的陣地;在當代藝術領域,我們也拋出橄欖枝,做好對接。我們的目的是讓傳統和當代更好地融匯貫通,不要那麼涇渭分明。”

讀史可鑒今,楊文濤認為對古代了解越多,就會有更多好的想法和思路,對當今的文化藝術建設也就越有影響。了解古代,也就知道了蘇州這個城市今後的發展方向。

下一頁面對雙年展,我們仍需反思和研究——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觀感上一頁2005—2011年 當代藝術沉浮錄(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二十五期
· 雄健之美——品讀湖南省陶瓷工藝大師王立新的釉下之虎
· 2005—2011年 當代藝術沉浮錄(上)
· 發展立足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訪蘇州美術館執行館長楊文濤
· 面對雙年展,我們仍需反思和研究——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觀感
· 為何流拍
· 當代藝術拍賣能否重回快車道
· 帕瑪強尼:鐘錶收藏品的修復強匠
· 茅臺,一枝獨秀?—— 直擊2011中國名酒春拍
· 稀缺之美(三):祖母綠的傳奇與價值
· “望聞問切”藝術品春拍
· 激情點燃 紅色收藏
· 測度當代藝術投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