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五胡亂華,據傳也多得到過傳國玉璽。如北周宇文氏原為鮮卑十二部落首領,傳至普回時,在一次狩獵中意外地得到三枚文為“皇帝璽”的玉璽,於是根據本部落的風俗,稱天為宇,稱國君為文,定其家族姓氏為“宇文”。後來竟建立了了北周王朝,稱帝二十餘年。這些歷史記載足以説明在兩千年前,人們已經視皇帝天子所用的玉璽為吉祥物。據説,即使得到一方普通的前代官印也能獲得富貴,避免邪惡,確保康隆安寧。 然而,歷代皇帝所用的御璽禦寶的下落卻不十分明確。秦始皇刻製的“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皇帝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六方玉璽的去向比較明確,直到南北朝時在南朝傳授,侯景之亂時傳到北方(一説被藏于棲霞寺),後來隋朝統一,到了隋朝,又傳到唐朝,被武則天改刻為寶,並增刻“傳國寶”和“鎮國寶”,形成“八寶”制度。唐朝八寶在五代十國時不知去向。宋朝皇帝根據唐朝的八寶制度自刻了一套八寶,北宋亡,八寶為金朝繳獲,南宋又刻製一套。元朝滅金、南宋,禦寶不知去向,一説元朝的王公大臣們將所繳獲的玉質璽印改刻成扇墜、佩件,但終究不能確定哪些被改刻了,哪些遺失于戰火。南宋的君臣最後投南海而死,南宋的御璽禦寶可能也隨之葬入南海,也可能為元朝所得。元朝亡,史載明朝盡獲元朝寶玉,卻不知怎樣處理元朝的御璽禦寶。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曾刻製17枚御璽禦寶,建文帝增刻一枚,永樂皇帝再增刻7枚,共25寶。明亡,禦寶入于清。清統治者在入關前就以滿文刻製禦寶,到乾隆繼位時,宮中有御璽禦寶35枚。乾隆十一年(西元1746年),定清朝禦寶25枚,置藏于交泰殿,並編寫《交泰殿寶譜》。另外的10枚禦寶置藏于盛京故宮。乾隆十三年,命改刻諸寶,為左清篆右漢篆,有“皇帝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之寶”、“大清受命之寶”未改。清朝滅亡,民國政府並未繳獲這些寶,不久又進入北洋軍閥時期,清朝的御璽禦寶也下落不明,有些見於北京故宮,有些見於台北故宮,有些見於遼寧省博物院,有些則已見於海外的拍賣市場。 皇帝所用的御璽禦寶,除了上述那些象徵國家權力的信用物以外,還有不少閒雜印,如“自強不息”、“太上皇帝”等就屬於此類。閒雜印也有不同的類別,表示收藏鑒賞的稱為收藏印,如“乾隆禦覽”、“石渠寶笈”等;刻有某宮某閣的稱為樓臺館閣印,如“養心殿寶”、“文淵閣寶”等。乾隆皇帝的閒雜印最多,據《乾隆印藪》著錄,竟有1800枚之數。清朝皇帝的禦印、御璽、禦寶也未能完全地保存在故宮中,而有少數流落社會。 從近幾年拍賣市場來看,隨著宮廷御用器物受到收藏人群的追捧,御璽也位列其中。特別是清宮舊藏御璽除了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特殊的政治地位也決定了其在目前收藏市場上的高價位。2009年秋拍,中國藝術品跨入億元時代,同時資本市場的熱錢也大量涌入藝術品市場,目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可算是水漲船高。作為皇權的象徵,皇帝御璽一直是收藏市場上的重器。2008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皇威萬代——法國吉美家族收藏乾隆禦制印璽專拍一件乾隆帝禦寶交龍鈕白玉璽,成交價為人民幣5577萬元。時隔兩年2010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瑰辭神筆——重要私人清宮禦制工藝珍藏乾隆帝禦寶交龍鈕白玉璽成交價人民幣1.0617億元。玉璽拍賣也挺進了億元門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