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説明 《創意城市》如何誕生 《創意城市》闡述了一種嶄新的策略性都市規劃法,並檢視人能如何在城市內發揮創意去思考、規劃並行動。它探討了如何借由運用人的想像力與才華,使我們的城市更適合居住並生氣勃勃。本書中並未提供確切的解答,但力圖尋求為人們開啟會涌現新意的潛在“創意庫”的方法。 我們多數人都感覺到,自己居住的城市可以更好。我們許多人都知道,有許多案例能展現如何使城市更人性化,並更富産能。然而,在決策者中間求取平衡的城市,可以在日漸衰微的氣氛下重復舊政策,也可以尋求再造城市,使它們成為創意、潛能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活躍樞紐。無庸置疑,在大多數情況下,舊策略並不管用。由於城市動能與世界都會系統改變太大,我們無法靠19世紀的心態,去解決21世紀的問題。 然而,在全球各地最佳的實際經驗中,城市烏托邦已然存在。那裏提供了就業機會、應用技術,還有發揮老少技能的創新方式。其中有彰顯城市靈魂與特性的啟發性建築、有巧妙的節能裝置,也有令人樂於使用的大眾運輸工具。其中有寓教于樂的購物環境,也有促進城市熙來攘往的公共空間,以及吸引獨特人物、活躍分子與創意分子的相關沙龍活動。 由於這些範例分散各地,以至於令人難以辨認並從中學習。我們總是視城市為恐懼、犯罪、污染、墮落的淵藪,忘了城市也是財富創造者,為發達國家創造了超過80%的財富,無論這財富的分配有多不公平,都為國家開創了榮景。城市提供機會與互動,而這能夠解決它們自身的問題,並提升整個地區的生活品質。然而,大家仍以有色眼光來貶低城市生活。 城市世紀 由於21世紀將是城市的世紀,因此《創意城市》是行動的號召。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上過半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中:在歐洲,這數字已超過75%,而在發展中國家,才剛達50%。不過二十年前,全世界的數據僅有29%。然而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是出自需要,而非渴望。 199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有84%的民眾想生活在小村莊,但實際能這麼做的人只有4%。我們無法創造足夠多的村莊,以滿足這些渴望。反之,我們必須使城市成為令人嚮往的居住與造訪地,而這一部分要靠為城市重新創造大家所認為的身在村莊的價值,也就是歸屬、延續、安全和可預測感;一部分則要靠培養城市獨特的潛在價值,如熱鬧、互動、貿易、意外的樂趣等。 創意:城市的命脈 城市有一項重要的資源,那就是人。人類的智慧、慾望、動機、創意與想像力等,正在取代地點、天然資源與市場通路,成為都市的資源。而城市居民經營當地的創意,將決定未來的成功。當然,這對城市的生存與適應能力始終舉足輕重。隨著城市變得龐大、複雜得足以出現管理問題時,它們就成了開發技術、概念、社會對策的實驗室,藉以解決成長問題。
然而,在思考城市現今的問題時,仍有特殊的原因要從創意、創新,或缺乏這兩項要素的層面著手。如今世界各地許多城市都面臨轉型期,而這主要是由於第二輪的全球化浪潮使然。這些轉型依各區的狀況而異,像在亞洲等部分地區,城市正在成長,另外在諸如歐洲等地區,舊産業在消失,而創造城市的附加價值,更多是靠應用在産品、流程與服務上的智慧資本,而較少是靠製造的産品。 典範轉移 《創意城市》概述城市各層面的主要改變。整體而言,這些改變代表了三十年前的典型城市蛻變為今日城市的典範轉移。在這種狀況下,舊對策並不管用。在一種心態下,或許看似無解的問題,從另一種心態來看,卻可能得以迎刃而解。而本書概述的新思維與成套的觀念工具,旨在協助讀者徹底思考這些困境。 我們所舉的例子僅在説明一個要點:《創意城市》無意成為城市發展的策略大全,而旨在為城市發展提供相關的參考數據。其中許多案例來自我個人在歐洲工作的經驗,其餘則來自既有事實。儘管我是從全球觀點來闡述城市動能的,但《創意城市》卻是從歐洲角度來寫的,這並非由於歐洲城市較富創意,而是由於我比較了解它們。我知道中國、印度、非洲和南非古往今來有很多偉大的創意城市,然而卻因深受自身歐洲文化背景的影響,並且我本來就對反映歐洲都市生活的“好城市”了然于胸,因此採用了歐洲的視角。它涵蓋的概唸有:市中心舉足輕重,因為那是全市的中立聚會場所;借由加強互動、聯繫、貿易與城市聲音,可使這個共用空間增添都市的財富;城市生活本身令人感受到,它有種超越個人的自我延續特質;還有融合、多元化與文化創造潛能的概念。 這些觀點中有一部分是全球性的共識,其他則可能未必。然而,這些概念、原則、分析城市問題的方式,任何人都能加以使用,並應該適用於任何地方。這套工具試圖讓市民、政策制定者與決策者具備能力,以把握可能只在城市才有的機會。一旦你深入探索,就會發現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創意潛能,但在許多城市裏,它卻遭受阻礙。令人意外的是,對於激發創意與創新的必要條件人們所知甚少。如對矽谷、洛杉磯、巴塞羅那、第三義大利①的艾密利亞-羅馬涅(Emilia Romagna)附近,以及對東京或班加羅爾(Bangalore)週遭因創意、新商業與服務發展出的世界馳名的先進科技聚居地等,曾發揮幫助的正式與非正式結構,幾乎都不為人所知。《創意城市》將試圖探究創意的潛在動能,而借由這麼做,可以彰顯我們有超越“創意專屬於藝術家”,還有“創新主要為技術性”等概念的必要;無論創意、創新都有社會與政治的層面。 城市問題的創造性對策 置身創意核心的,是具備某些特質的創意人才與組織;當這一切匯集時,就會營造出創意氛圍。《創意城市》尋求的是如何催生這類氛圍,繼而使城市變成創新樞紐。它評估新行業與銀行如何啟動,以及諸如提供貧民銀行服務的芝加哥南岸銀行(South Shore Bank)等組織的準則。我探討了在城市發展上如何運用環保策略,例如德國魯爾(Ruhr)埃姆舍爾公園(Emscher Park)所採用的那些方法,究竟是如何推動的。
我研究了諸如柏林“愛之祭”(Love Festival)等創造城市驕傲,並獲得了動能的藝術對策機制。我想知道什麼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讓他們為城市發展而運用技術,就像他們在赫爾辛基(Helsinki)所做的那樣,還有在提堡(Tilburg)採取的新管理形態。我想發掘那些能組織創意的方式以及管理創意人才的方法,並了解哈德斯菲爾德創意城鎮創舉(Huddersfield Creative Town Initiative)是否是今後的一條正確途徑。而找出政府如何能與企業、非政府組織(NGO)進行最有效的合作,如何能促進正式及非正式網路間的聯繫,以産生最理想的結果是舉足輕重的。此外,我對科技在發展創意城市上的角色也有興趣,並思考其他形態的創意是否更重要。 實踐者的工具 《創意城市》最重要的主張,就是改變心態能激發意志、承諾與活力,讓我們重新看待城市的潛在價值。本書中闡述了各式“創意思考”、“創意規劃”、“創意行動”的策略與方法。整體而言,它們提供了因應城市規劃的新方式。一旦採用這些技術,就能下意識地加以吸收,並自然深植于日常決策中,同時以較正式、較有條理的方式來應用。全文中以成套新術語和概念來探討城市,如市民創意(civic creativity)、為公益運用創意(a creativity harnessed towards the public good);城市創意迴圈(the cycle of urban creativity)以及如何加以發展、執行併發揮效力;城市創新概念的生命週期;城市研發,以及如何研擬、複製實驗方案,並加以主流化;文化資源與如何加以應用;如何視城市為學習有機體;最後,還有培養所謂的新形態“城市素養”,也就是任何人都應具備的“解讀”並了解城市的能力。 為何寫這本書? 寫《創意城市》主要有三個目的: 1. 為讀者提供更完整、更全盤的方式,以思考並分析城市。就較長遠來説,這會改變決策者考慮城市的資産與潛能,還有如何組織並管理城市的方式。 2. 提供一套“心理工具”,讓讀者能奠定新心態的基礎,繼而激發其為城市構想創意與對策。 3. 激發不同層級決策者之間的激辯,以影響在城市所採取的政策、策略與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