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瓷文化》前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3 11:18:47 | 出版社: 時事出版社

清代是中國陶瓷繁榮的又一高峰時期,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陶瓷業最為輝煌的階段,工藝技術較為複雜的産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康窯瓷器型敦重古拙、大氣磅薄,如同康熙帝要重整江山的雄心壯志;雍窯瓷器以精細著稱於世,工藝講究、優美典雅,與雍正帝心思縝密、勵精圖治的特點相符;而乾隆帝自號“十全老人”,追求獵奇,其瓷更是名目繁多、繁縟之極、精巧之致。除了繼承明代的成就之外,清代還出現了粉彩、琺瑯彩等新品種,更加豐富了中國的陶瓷文化。清代乾隆以後,我國瓷業由興盛走向衰落,終清之世而未能改變局面。

郭沫若先生曾經説過:“中國古陶瓷發展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古陶瓷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每一件器物的背後都凝聚著文明與智慧,蘊含著一段歷史、述説著一個故事。

總之,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因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不同,瓷器産生了不同的品種;而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又導致瓷器品種的不斷更新。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瓷器品種的産生和發展除了要受到當時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的制約外,在一定程度上還要結合社會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古代中國,精美的瓷器一直是帝王之家的宮廷生活用器:一方面是皇帝、后妃們日常生活所需及品鑒賞玩之物;另一方面也是皇室祭祀祖先舉行盛大法事的祭器。其高貴的地位、顯赫的聲望,自宋代起就絕非其他任何器物可比。正是由於瓷器在宮中的這種特殊地位,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因帝王個人的宗教信仰、興趣愛好以及審美情趣而直接影響和制約瓷器發展的事例,也使各種瓷器在不同的時代中“個性”鮮明。

從敲擊第一塊石片開始,人類文明正是通過人手的不斷勞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的,並呈現出今天這樣多姿多彩的景象。工業化以來的300年,我們將太多工作放任給機器去做了,然而機器的製作畢竟過於生硬和整齊劃一。當我們被這些生産線上製造的産品包圍的時候,會突然發覺,生活變得缺少靈性、美感和古典的氣質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四處尋訪他們祖輩們用手製作和使用過的器物。瓷片、玉佩、銀簪、木器,一塊木雕板、一把紫砂壺,甚至於一磚、一瓦,它們都經歷過先人手工的精心琢磨,保留有先人的體溫,鐫刻著我們民族的印痕。偶爾得之,就像珍寶一樣倍加愛惜,並在搜尋與把玩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快樂與慰藉。由於收藏家對陶瓷的鍾愛與追捧,陶瓷收藏在藝術品收藏中顯得更為突出,尤其是明清瓷器以其豐富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卓越的工藝而贏得了陶瓷收藏家的青睞,成為古董市場上的“寵兒”。在國內、國際拍賣市場上,許多精美的官窯瓷器都創下了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高價。因此,市場上掀起了一股倣古造假之風,而且愈演愈烈,給陶瓷收藏愛好者的投資和鑒藏帶來諸多不便。

為了讓更多的讀者了解中國瓷文化,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經典文化,我們特地編撰了這套經典文化系列叢書,以饗讀者。本書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分四篇:歷史篇、窯口篇、常識篇、鑒藏篇。其既囊括了瓷器的起源、各朝各代瓷器的發展情況和時代特點、瓷器的窯口分佈,又詳細地介紹了瓷器胎釉彩、瓷器的器型、瓷器的題記、瓷器的紋飾、瓷器的製作等,並分析了瓷器的原料、工具、方法、價值及功能。書中提供了大量術語解析及典型事例,熔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爐,力圖使廣大讀者在鑒賞中國瓷器藝術總體風格的同時,能對各個時期制瓷藝術的特徵有所認識,掌握各個時期瓷器的缺損、作偽、倣舊與鑒別知識,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參考依據,成為大家的良師益友。

由於本書編寫時間倉促,加上編者水準有限,書中的錯漏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朋友和專家批評指正,以便使本書在再版時更加完美!

編者

2007年1月

1  2  


下一頁瓷器的雛形——原始瓷器上一頁中國瓷文化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中國瓷文化》
· 瓷器的雛形——原始瓷器
· 瓷器的真正産生在東漢
· 早期的瓷器——三國兩晉
· 隋代的瓷器
· 唐代的瓷器
· 五代的瓷器
· 宋代的瓷器
· 遼金夏的瓷器
· 明代的瓷器(2)
· 明代的瓷器(1)
· 清代的瓷器(2)
· 清代的瓷器(1)
· 民國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