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我國陶瓷生産、發展史上最為低潮的時期。我國陶瓷業發展到宋、元、明、清諸代,都有一個復蘇、發展、全盛至衰落的過程,但到了民國時期,整個陶瓷業就一直低迷不振,瓷器生産已呈全面衰退之勢。袁世凱為了效倣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鎮建立了禦窯廠,派郭葆昌監督窯務,陶瓷業中心仍在景德鎮。這些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傳統官窯瓷器的精美細膩,但總體上看工藝低劣,精美程度甚至不及工藝衰落的晚清瓷器。 民國時期倣古成風,以青花、五彩、粉彩為主流:一個原因是官窯敗落以後,窯工流散到民間,以前民間不得製造的禦器,現在隨便燒造了,倣官窯的制式已不再被阻止;二是利益驅使,從三國、兩晉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沒有不倣的,數量極其龐大。 一、“洪憲”瓷與“觸齋”瓷 在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緊鑼密鼓聲中,郭世五想效倣明、清歷代皇帝的做法,在江西景德鎮燒制名貴瓷器,供宮廷陳設使用。郭世五將這一想法稟報給袁世凱,袁世凱大為讚許,當即委任郭世五為陶務署監督,赴江西燒造“洪憲”帝號御用瓷器。為此,郭世五成了景德鎮禦窯廠歷史上的最後一任督陶官。 民國?茄皮紫釉倣竹編碗 禦窯廠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燒出數量極少的一批“洪憲”瓷。它多取興旺祥瑞的雍、乾盛行瓷器為標本,精心效倣。這批瓷器質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觀大方,是一批極為特殊的産品。 其實“洪憲”瓷只是一種通稱,郭世五燒制的高級名貴瓷器並沒有用“洪憲”款識。郭世五督理景德鎮制瓷時,開始先燒“居仁堂制”款瓷,未等“洪憲年制”款禦瓷燒制,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便倒臺了。“居仁堂”為當時袁世凱在中南海的寓所,正宗的“洪憲”瓷是聞名於世的“居仁堂制”款瓷。所以,現在見到的“洪憲年制”或“洪憲禦制”款的器物,絕大多數都是二三十年代民窯燒制的,雖製作精細,但確屬贗品。郭世五還用自己的別號“觸齋”為款識,燒制了一部分瓷器,與“居仁堂制”款瓷都堪稱名貴。 遺憾的是:至今仍有人將“洪憲”款識的瓷器視為珍品。“居仁堂”、“觶齋”款識的名貴瓷器甚少,有人見了不識貨、不重視,乃至輕易出手。鑒別真、偽品時,應特別注意到署“居仁堂制”款的器物,其胎釉、器型、繪畫等均有工細的特點,並且是小件器物多於大件,而倣品往往是“款”十分相像,其餘的都很粗糙。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胎骨較粗,民窯産品較多,與歷代瓷器相比差距很大。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釉面上出現氣泡和脫釉現象。一般而言,如發現藍色花紋面上留有爆釉點自釉裏向外爆破的痕跡,其製作年代在近百年內。青花瓷器顏色暈暗發藍,俗稱洋藍,料質不精細、發色灰暗、層次單一、立體感差。洋藍是光緒末期在我國出現的,這時民窯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藍,繪畫精細的漸少,草率的增多。大量青花瓷倣品表現得呆滯,有的雖青翠、艷麗,但漂浮感極強。 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一種瓷器彩色,此種彩色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玻璃質釉的特徵。由於選料精細,瓷器胎骨很薄。當時燒制水彩和軟彩瓷器,有的落“洪憲年制”或“洪憲禦制”藍料或紅料款。民國時的五彩瓷,其色彩艷麗,大紅大綠的品種多見,很容易與前期的品種區分。較著名的還有倣琺瑯彩和粉彩器物。據文獻記載:1916年,郭葆昌在江西督陶,曾經燒制倣古琺瑯彩瓷百枚左右,題“居仁堂”三字紅色篆書款,目前幾已絕跡。國內藏有倣乾隆青花琺瑯彩山水人物雙耳罐,題“居仁堂制”四字方形篆書款,一般認為是真洪憲瓷。 二、粉彩新藝瓷 民國初出現了粉彩新畫法,它與傳統粉彩相比更接近畫。作品無論在造型、線條、光線、色彩等方面都吸取了近代畫的營養,是畫于瓷上的“瓷畫”。民國粉彩新藝瓷揭開了民國瓷器新的篇章,在繼承民族瓷業發展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民國粉彩新的輝煌,畫品高尚,展示出了繪瓷名家的獨特風格。 新藝瓷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每個繪瓷名家都有獨特的專長與藝術創造。畫師都出身於藝匠,以工見長,作品濃艷俏麗,更符合市民的欣賞習慣。同是粉彩人物,卻各有不同的藝術風韻;同是粉彩花鳥,卻各有別出心裁的表現手法;同是粉彩山水,卻各抒發獨特的意境。 新粉彩全盛期在1912—1940年間。 第一代新粉彩畫師是潘陶宇和汪曉棠。潘是江西鄱陽人,民國初曾任江西省立甲種窯業學校圖畫教師。汪曉棠名汪隸,又名汪隸華,號龍山樵子,早年有不少淺絳彩作品,專為袁世凱畫洪憲瓷。 第二代新粉彩畫師為王琦為首“珠山八友”。 第三代新粉彩畫師活躍于20世紀30年代以後,有的到50、60年代仍在創作,大多師承“珠山八友”,有汪大滄、方雲峰、劉希仁、萬雲岩、汪小亭、涂菊亭、張沛軒、鄒文侯、程蕓農、余翰青、王錫良、劉仲卿等人。 新粉彩畫于瓷板上居多,另外還有方瓶、筒形瓶、印盒、水盂、扁壺等造型簡單的器物,取其畫面較大而易發揮。
三、瓷板畫 瓷板畫是一種在板塊瓷胎上運用各種彩料作畫、燒造而成的藝術品。 它起源於唐代越窯。清初康雍時期,景德鎮的窯工為提高産品品質,將臥燒法改為豎燒法,從而獲得了比較光平的瓷板。晚清粉彩藝人由於分工細、文化程度低,多數人只能專工一種題材。而淺絳藝人則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多數都兼能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而絕無專工一門者。他們往往從圖稿設計、勾畫到渲染皆由一人完成,自由表達畫者的個性,因而淺絳瓷畫就顯得“活”,而且比較“放”,又往往詩書畫協調統一,署款留名,模式新穎。那時瓷板上才逐漸興起署匠師名款、書寫製作年月的風氣。並涌現出一批專畫淺絳彩的名家,如:程門、金品卿、俞子明、王少維、王鳳池等人。他們的作品融“詩、書、畫、印”于一體,具有文人畫風格,備受士大夫之族的青睞。 20世紀20年代後,粉彩逐漸取代淺絳彩成為瓷板畫的主流。此時出現了以王琦為首的“珠山八友”,繪製了一批深受各階層人士喜愛的瓷板畫精品。除“八友”外,李明亮、方雲峰、鄧碧孫、王步等名家作品也名噪一時。 瓷板畫見有粉彩、淺絳彩、墨彩、刻瓷、青花、礬紅、凸雕彩繪、素三彩、五彩及鬥彩等品種,傳世品數量以前兩者居多;紋飾主要分為山水、花鳥、人物和走獸等,以前兩種見長;形制有長方形、正方形、橫幅、豎幅、圓形、菱形、扇形等,常以紅木鑲嵌成條屏、插屏、挂屏等作為裝飾物,造型精美、用途廣泛,為後人收藏奠定了物質基礎。 民國時期的瓷器造型上品種單調,器型喪失了過去渾厚樸素的風格,顯得笨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些國外工業産品的影響。這時期瓷器造型有:陳設品和生活用品。陳設品有:瓷像(人像、佛像、飛禽走獸、三星人、大肚人、和合二仙等)。生活用品有:盤、碗、杯、碟、膽瓶、缸、小瓶、皂盒、煙壺、扣盒、節盒、水仙盤、水洗、帽筒、花盆、筆筒、水孟、筆架、茶壺、魚缸、粥罐、藥瓶、花瓶、將軍罐等。還出現了大量倣古怪器。它的特點是數量多、範圍廣,不僅有仿製歷代名窯陶瓷,還有民國後期倣前期的瓷器。常見的仿製古瓷器有: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倣隋唐五代白瓷;倣宋元時期官、汝、鈞、哥、定五大名窯瓷器。倣明、清和民國前期瓷器的,製作工藝相當粗糙,如筆筒口沿處修胎不圓潤,摸上去有堅硬感,瓶類器型線條輪廓沒有同治、光緒時分明,瓶雙耳由前朝雙獅耳簡化成為回形耳、花耳,耳的裝飾性愈來越差。 民國瓷器上的紋飾畫工草率,如天女散花、喜字、龍鳳、花鳥等。喜字寫得粗大、不規整。龍紋畫得軟弱無力,龍鱗多呈網格狀,五爪龍多了起來,牙是獠牙。光緒時香爐、碗等器的足部邊飾海水紋還有一點動感,到了民國則是風平浪靜。火焰紋、雲紋光緒時比較細,有一定的飄浮感,而到了民國似乎凝固,呈條塊狀。民國生活瓷的紋飾繼承了清代在器物上題寫詩句的傳統。由過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圖案,演變為一面是繪畫,一面是詩詞文字裝飾。多數為江西景德鎮、天津、唐山等瓷廠燒制。其中以江西景德鎮燒制的全彩(雙面彩繪的)較好。常見的有:“美色清華不計年”、“是真名士自風流”、“閒作輕舟泛碧溪”、“讀書聲裏是吾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