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960年,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割混亂局面,統一了除遼、西夏以外大江南北的廣大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使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生産得到發展,並出現了新興的商業城市,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宋?黑釉剔花罐 後來,隨著宋統治者重文抑武指導思想的深入,文人日益活躍,整個社會文化水準迅速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也逐漸發生變化。加上政府放鬆了對手工業者的控制,客觀上促進了工匠流動、技藝交流。 當時,皇室、臣僚、貴族、商賈既需要上等的生活用器,又要求具 有觀賞性的陳設品和收藏品,因此在民窯生産大發展的基礎上,官府督建的專為皇室、官府燒瓷的“官瓷”出現。而且,城市中的茶肆、酒樓、飯店都要用精細的瓷器待客,就是沿街叫賣的飲食挑擔也要用上好的瓷器招引食客。然而,城市中的平民百姓和經濟力低下的農戶,仍以品質一般或粗糙的陶瓷器皿作為生活用器。考古資料表明:在當時全國170個縣、市、自治區中發現窯業的已有130處,足以證明宋代制瓷業的普及性。 第一節宋代五大名窯 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且一些以州命名的窯係特點非常明顯,令後人一目了然。如:被後世推崇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産品,就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藝的最高水準。具有代表性的汝窯、定官窯的瓷器“汁水瑩潤如堆脂”,具有像青玉一般的質地;又如鈞窯天藍釉,像天空般湛藍;再如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都巧奪天工地引起人們對美的遐想。這一切都説明,宋代是陶瓷美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時期。 一、“棄定用汝” 汝窯是宋代為滿足宮廷特殊需要而設立的窯場,又稱汝官窯。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禦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當時,汝窯接受宮廷的燒瓷任務,燒造汝官青瓷,産品十分精美,宋人有“汝窯為魁”的説法,在宋代青瓷中被推為首位。南宋葉寘在《坦齋筆衡》中也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青窯器。”但這些記載的原因並不全可信。 定窯白瓷曾一度受到北宋朝廷的青睞,因而被作為宮廷用瓷。同時,臣服者也將定瓷作為供品獻給皇帝。定窯的印、劃、刻花紋極為精緻,尤其是象徵帝後的龍鳳紋飾,再飾以金銀鑲口,還有描金定器,富麗工巧、倍極華貴。那時,宮廷用瓷多不厭奢侈,而芒口的定瓷完全可以包鑲金銀,以體現皇家身份的高貴。由此看來,以往那些“棄定用汝”的原因,是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的。
筆者認為,這可能與宋徽宗趙佶個人的審美愛好有很大關係。他是一個窮奢極欲的昏君,搜刮江南奇花異石,用船北運,稱“花石綱”,並在京師建廷福宮、艮岳。同時,他善畫能寫、好古成癖。因此,按照他個人的審美要求來置窯燒造瓷器是完全可能的。另外,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寵信道士,在全國大力扶植道教、大興土木、大建宮觀、刊行道教書籍,自稱“教主道君皇帝”。而道學以“靜為依歸”,崇尚自然、含蓄、質樸的審美觀,所以青色的幽玄、靜謐正適合於這種審美的情趣。例如:在道教儀式中,齋蘸時獻給天神的祈禱詞,稱做青詞,又叫“綠章”,其稱呼由使用青藤紙作為書寫材料而得名。史籍中就曾有關於宋徽宗作青詞的多種記載。所以,筆者認為“棄定用汝”正是這種崇尚青色審美觀的反映。而且,以皇帝個人的審美愛好決定官瓷的釉色、造型以至紋飾等,這在中國陶瓷史上並不乏其例。 二、鈞窯器與艮岳山 鈞窯是以生産藍色乳濁光釉和銅紅窯變釉組成的紅藍相間的鈞紅釉而聞名於世的。它的紅雜以藍紫色,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並非純正的紅色,但仍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就,為元、明、清各代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鈞窯瓷不僅釉色凝練,還有典雅端莊的造型、厚薄相濟的胎骨,以及雍容渾厚的氣度,因而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代名瓷。 宋?鈞窯花盆 其實,鈞窯最初僅是燒造民間用瓷的普通窯場,後宋徽宗看中了它的釉色,便命在河南禹縣城北八卦洞一帶建立官窯場,並抽集民間窯場的優秀工匠,專門為宮廷燒造用具,其中以燒造花盆為大宗。那麼,鈞窯為何要生産如此多的花盆呢?原因在於:宋徽宗為“皇嗣繁衍”而聽信了方士的話,于政和七年用人工堆起了一座“艮岳山”,取壽比南山之喻和祈仙求道之意。山上“山林石壑日益高深,亭榭樓觀不可勝數,四方花竹奇石,鹹萃于斯,珍禽異獸無不畢有”。所以,鈞窯燒制的各式花盆和盆奩,可能就是為艮岳山中放置花木所用。1125年,隨著金人攻入汴京,艮岳山也遭到了破壞,因而專門為其燒造陳設器的鈞窯也衰落了。此後的幾百年間,人們仍不斷進行模倣,試圖再現它的風姿。
三、官窯瓷與宋室南渡 宋代官窯大約出現在北宋晚期,其産生與當時的帝王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是宋代官營手工作坊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集歷代名瓷精粹于一身,在北宋朝廷的直接控制下,以古代商周青銅造型為摹本,以肌素無華的青釉為飾,使燒制的瓷器成為陶瓷史上的曠世佳器。從傳世器物上看,北宋官窯在生産上確曾受到汝窯影響,如裹足支燒、釉面的開片裝飾,但也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其器物釉色以粉青色居多,其次有翠青、天藍、天青等多種色調。釉面清晰可辨的冰裂紋,疏密有序,口沿露胎處往往呈深赫色或黑色,世人稱之為紫口鐵足。其最突出之處還在於器型碩大、造型古拙質樸和釉色勻浮青翠。 宣和七年秋,宋室南渡,修內司窯成為南宋政權建立的第一個官窯。它只燒造一些宮廷日常所需要的瓷器,器型主要有盤、碗、杯等。也有一定的陳設品,其品質高於其後建立的郊壇下官窯。郊壇下官窯的另立與當時浩大的皇帝祭典儀式有關,是由於南宋政權在渡江之後,受財力、物力的限制,祭典所需的器物已捨棄昂貴的銅器、玉器,而轉用陶瓷器、竹木器代替。郊壇下官窯的瓷器品質高於一般的民窯,但由於受時間緊、數量大的制約,所生産的産品品質往往低於專門燒制御用瓷器的內修司官窯。 第二節宋代的窯係 窯係是瓷窯體系的簡稱。在民間眾多瓷窯中,以一個窯口為代表,産品的胎釉成分、工藝、造型、釉色、裝飾諸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窯,往往會被劃分為一個窯係。窯係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各窯産品的工藝、釉色、造型和裝飾的異同而定。 眾所週知,宋代是中國制瓷業百花爭艷的時期,瓷窯遍及南北、民窯迭出、品類眾多,出現了聞名於世的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窯。後來這些瓷窯由於各有特色,先後被官府選中,為宮廷燒制部分宮廷用瓷,具有了半官半民的性質。同時,隨著宋代陶瓷作為商品開始流通,各窯係的産品相互影響,出現了工藝技法的借鑒與效倣,使得瓷器製作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由此出現了一批以某些大産瓷區産品為代表的瓷窯係。
第三節宋代飲茶風尚 與瓷器 在宋代,飲茶之風很流行,統治階段和有閒階級盛行“鬥茶”,而且宋徽宗趙佶就常與上層臣僚“鬥茶”。 關於“鬥茶”,宋徽宗在其《大觀茶論》裏説:“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競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蔡襄在《茶錄》裏也談到了建安鬥茶。他説:鬥茶先鬥色,建安人對當地産的一種半發酵的白茶評價很高,因而茶色貴白,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詳明,故鬥試以青白勝黃白。其次為鬥茶湯,以茶湯先在茶盞周圍沾染水痕為負。因為這種白茶含有黃色染精和膠質,時間久了茶湯便會在盞內染成一圈水痕。 而且,茶色既然貴白,那當然是以黑盞相配最為適宜,所以“鬥茶”風尚的盛行,使得黑釉盞的燒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黑釉是以它的黑色釉面而聞名遐邇的,人們常為它那種神秘的、深不可測的烏黑色彩所傾倒。歌德在他的名著《色彩論》裏就舉了一個十分生動的例子:“一個穿黑衣服的女人,看起來比別人更窈窕。”可見,宋人對黑釉瓷情有獨鍾絕非心血來潮或主觀臆斷。事實上,他們很講究對黑釉瓷面的藝術處理,各地也新興了不少瓷窯。 那時,兔毫及鷓鴣斑盞最為飲茶家所喜愛。玉毫、兔毛斑和兔褐金絲都是兔毫盞的別名。其出自福建水吉縣,盞底刻有“供禦”和“進 ”的字樣,是專為宮廷燒制的茶盞。 當時,曲陽定窯的黑盞色黑如漆且胎土潔白,論質地遠較兔毫為優,距汴梁又近,可徽宗為什麼要捨近而求遠地用建窯兔毫盞呢?那就是因為它胎薄,薄則茶易冷,茶冷則水痕易退,這對於鬥茶來説是符合要求的。除此之外,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大量燒制黑茶盞。近些年來,各地都發現了不少燒黑盞的瓷窯,如四川、廣東、福建等地,這充分説明宋代飲茶風尚是全國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