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揭秘藝術品制假販假産業鏈 變身文物只需30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9 10:56:48 | 文章來源: 上海商報

隨著藝術資本化的到來,藝術品以其高報酬率不斷吸引著大量資金投入藝術市場的洪流之中。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在一片繁榮景象背後,卻是隱藏在深處的不和諧——一條“造假”産業鏈正若隱若現。



一個多月做舊就成為“文物”

遼寧是全國90%的仿製紅山玉的聚集地,天津是書畫造假重災區、陶瓷造假分佈全國……近日,某藝術品網站推出一份“中國文物造假地圖”引起了眾多收藏愛好者的關注。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藏家劉先生就親身經歷了一次自稱是祖傳古董傢具的買賣。

賣家是經朋友介紹的一名女子,女子自稱是滿族人,要賣的是一對“爺爺留下來的多寶閣”。她説原先也不知道這個“祖傳之物”有什麼珍貴之處,後來請專家鑒定過,是小葉紫檀,價值不菲。現在手頭缺錢,所以想忍痛以500萬元出手。

“如果真是小葉紫檀的古物,這個價還真不算貴。”劉先生看到了那對東西,古香古色,還真有點動心。但出於謹慎,他還是請行家前往把關。

“抽屜內部等細節的做工都有點粗糙。”那位行家看過之後説,從造型和外觀看,那對東西的確有點滄桑的味道,不過,細看之下,傢具木料紋理粗糙,不像小葉紫檀,而且包漿也不對,撫摸起來順溜但沒有質感,而小葉紫檀自然形成的包漿,細膩潤滑得像綢緞一般。

據這位行家介紹,這套多寶閣是用非洲紫檀做舊而成,雕工尚可,市場價也就在10萬元左右。

“老舊傢具已經很少了,市面上倣的多。”滬上相關業內人士告訴商報記者,古董傢具作假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有,像河北大城縣、浙江寧波市都有成規模的産業鏈。

該人士説,像街頭那種古匾,一般用的是比較低廉的非洲紫檀,而中間的瓷板畫,不過是將倣古畫印在塑膠(10810,-120.00,-1.10%)紙上,再粘貼到瓷板上烤制而成,成本也就幾百元。如果是比較高級的倣古傢具,用料和雕工都會更專業。像小葉紫檀傢具,大多是用盧氏黑黃檀、科檀等製作後做舊而成。

“造假也不易,要逼真的話,需要20多個步驟。”業內人士透露説,首先是倣造古董傢具的樣子做成一件,當然雕工的精細程度跟古物不可比;其次,通過拆卸、砸打、高溫烘烤等種種手段把新傢具“做舊”,再重新組裝打磨,形成破損、污漬等痕跡,以體現舊傢具的“歲月”感。

溫潤光亮的包漿是舊傢具最明顯也是最迷人的特性。為了達到“包漿”的效果,作假者先得用挫草打磨,再不斷地打蠟擦油。而如果要傢具的歷史感更加明顯,還會用高錳酸鉀刷涂,並用染發劑等物質上色、雙氧水沖洗,再打磨。

“雖然費力費事,但一件新傢具要做舊成上百年的滄桑感,最多也就30天的時間。”業內人士笑稱。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