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音樂節宣傳漫畫
深圳音樂節現場
迷笛音樂節現場
近年來,在同一個城市兩台演唱會同時舉行的情況頻頻發生,而如今音樂節也唱起了對臺戲。每逢大大小小的假期,音樂節風潮便席捲全國。新年伊始,音樂節的數量已經從去年的44場飆升至92場。音樂節市場的異軍突起,讓已經下滑到冰點的中國音樂産業看到了曙光。音樂産業的傳統經營模式早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風起雲湧的各類音樂節似乎成為救命良藥,然而想用這劑藥“治病”還要使用得當。
音樂節遍地開花
中國音樂節多以搖滾音樂為主,但在2010年也出現了很多其他演出形式的音樂節,如在北京舉辦的戶外古典音樂節,在廣東舉辦的以交響樂為主的亞洲音樂節以及十三月音樂廠牌公司推出的民謠音樂節等。國內知名搖滾廠牌摩登天空宣傳總監丁太升認為,音樂節市場正在瘋狂好轉,“草莓音樂節進駐了上海世博會,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很有代表意義。”
愛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張志遠説:“戶外音樂節從過去的迷笛音樂節一枝獨秀到現在的百花齊放,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轉型,唱片業的不景氣促成現場音樂的發展。”
舞臺上充滿創造個性與反叛精神的搖滾樂,舞台下的陽光、月光、草地、吉他、非洲鼓、朋友、笑臉、奇裝異服、休閒打盹……這些共同構成了音樂節自由自在的整體氣質。熱波傳媒總裁李岱表示,網際網路在國內普及多年,過去以下載mp3為樂的聽眾,對於膨脹的資源已經失去新鮮感,“音樂品質成為更為重要的標準。理所當然的,聽眾開始離開電腦,去現場享受更棒的音樂體驗。”
救命稻草重塑音樂産業鏈
隨著音樂節步入井噴式發展,許多城市都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造節”運動。音樂節“瘋狂”發展催生新的經營模式,音樂産業等待重新洗牌。
音樂節增加對於音樂産業是一個促進,這個産業産值在增加,改變了很多音樂人的生活。“我們以前出搖滾唱片,一年出十幾張收益也不高,不如做好一個音樂節,今年‘五一’草莓音樂節,3天觀眾超過10萬,自然是賺了。”丁太升説。
“音樂節只是提供一個瞬間的舞臺,音樂産業是個完整的産業,”摩登天空總經理沈黎暉説,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讓整個産業迴圈起來,既要給很多音樂節輸送音樂人,還要不斷通過現場音樂發行唱片。他表示,這對中國實體音樂發展是很有益處的,但一定要有正規軍做前端的事情,音樂是第一位的,藝人最關鍵。
對於如今音樂節興起帶動音樂産業發展的現狀,著名音樂製作人李廣平更是斷言,目前已經到了沒有商業性現場演出,就沒有流行音樂明天的階段。“現在唱片已經不能賺錢,大家都把希望寄託在現場演出上面。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演出市場規範化、精細化。有贊助、有資金投入、有回報、有作品,才能形成良性迴圈,音樂才有新的生命。”
“山寨”多 難以消化打造特色尤為重要
儘管音樂節的形勢一片大好,儘管節節攀升的統計數據很迷人,但是並不能掩蓋國內音樂節市場背後潛在的危機。
在音樂産業鏈條中至關重要的就是音樂本身,雖然音樂節提倡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走進音樂節的大多數人還是去消費音樂的樂迷,而在眾多音樂節輪番上演的情況下,音樂節卻表現出內容同質化現象。在今年“五一”期間,有中國搖滾新教父之稱的謝天笑先後在易縣、迷笛、草莓三個音樂節上亮相,出鏡率高得驚人。豆瓣線上音樂負責人賈維表示:“如果經常在音樂節演出名單上看到重復的名字,我可能幾個月前剛看過,他對我的吸引力就不是那麼大了。”
迷笛音樂節創始人張帆説:“音樂節這麼多,觀眾的確會有審美疲勞的情況。在英國和丹麥這樣搖滾樂傳統深厚的國家,每年運作的大型音樂節也就一兩個,不會太多,以免投資浪費。”
“現在的戶外音樂節是‘山寨’多、品牌少。”十三月唱片經理盧中強表示。目前國內有品牌的音樂節尚屬於少數,很多音樂節是臨時起意的應景之作。去年端午節期間在石家莊舉辦的音樂節就被網友批評太山寨,網友笑稱:“草莓、摩登、迷笛火了,石家莊都有音樂節了。”
國內的音樂節目前還處在魚龍混雜的階段。不論各界對音樂節這種娛樂模式或褒或貶,也不論在中國剛剛起步的音樂節模式是否名利雙收,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太大了,需要這些音樂節;中國愛音樂的年輕人太多了,也需要個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重要的是要辦出特色,尊重音樂家和觀眾,尋找不同的定位,才能讓音樂節成為年輕人的狂歡節。”李廣平如是説。雖然在一部分人看來,音樂節還是泡沫經濟,但泡沫總是會破裂,成為歷史。在傳統唱片工業崩塌的當下,音樂現場,特別是新生的音樂節,也許能讓中國音樂産業的曙光來得更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