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收藏市場“三真七假”贗品形成灰色産業鏈

收藏市場“三真七假”贗品形成灰色産業鏈

時間: 2011-03-28 13:24:42 | 來源: 《南方日報》
收藏 >

亂世藏金,盛世收古。當下,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通脹形勢下人們對投資渠道的迫切需求,收藏市場如同2007年的股市一樣“烈火烹油”,除了傳統的字畫,錢幣、陶瓷、玉器、票證、像章、傢具等也由於保值增值的作用成為收藏的新貴。

欣然之餘,巨大的市場隱憂深藏其後。知名主持人王剛的一名“民間收藏九成以上是贗品”,讓普通的藏家們如遭當頭棒喝,藏家們才明白,原來收藏也有這麼多的“陷阱”,眾多贗品背後牽出的是一條造假的産業鏈,而這一鏈條則讓贗品遍佈從低端到高端市場的各個角落。

據了解,在各類投資陷阱面前“打眼”的投資者大有人在。本期開始,投資週刊繼續關注股市、銀行、基金、保險、黃金等市場的各類陷阱,拿著“放大鏡”看投資,力圖給讀者一些有益的啟示。

“假作真時”資深玩家也“走眼”

直到前幾天,深圳的譚小姐才算松了一口氣。由於有著郵票收藏的愛好,去年11月,她在華強北某大型收藏公司先後買了價值2萬多元的郵票,裏面有她喜歡的荷花、奔馬等小型張。捧著喜愛的郵票,她如獲珍寶。

今年1月,當幾個朋友到她家做客時,她蠻為自豪地把多年收藏的郵票拿出來“炫耀”。其中一個級別頗高的“玩家”細細地看了那些郵票,十分嚴肅地告訴她這批郵票並不是原膠,而是處理後的假原膠,“郵票一經處理頂多值回原價20%至30%”。

譚小姐聽後大吃一驚,經過送至行家手裏再三鑒定後才知道自己買到了一批高倣品。和商家多次的協商,但他們一味地推拖。直到前些日子,通過工商部門的調解,收藏公司才將她的2萬多元如數退還。

“吃一塹長一智”,譚小姐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由於喜歡郵票,她玩這一行已頗有些年頭,但仍算是碰到個“坎兒”,“以後碰到喜歡的還是會去買,只是可能會在買之前帶專業的藏家鑒定後再出手”。

事實上,像譚小姐碰到的情況還算是比較幸運的,許許多多的玩家在以假亂真的贗品面前,如癡如醉,往往陷入了“陷阱”仍不能自拔。目前市場上拍賣和交易的文物總量贗品多於真品,而絕大多數初級入門者在天橋、黑市和路邊攤買文物,贗品率就更高了,不少人以為祖傳的、舊的東西就值錢,也是一種誤解。

在3月10日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的鑒寶大會上,一名姓黃的老伯便成為贗品的受害者。鑒寶大會一開始,他便早早地將包裝在錦盒裏的瓷碗拿出,請省文物鑒定站專家進行鑒定,然而,陶瓷專家許建林一個個看後無奈地搖頭:“贗品,全是贗品!”據黃老伯介紹,他的收藏史已經達到20多年,家中幾百件陶瓷品花費了他數十萬元的積蓄。除他之外,其餘許多藏家也有類似遭遇。

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程家煥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著名主持人王剛的話“民間收藏九成以上是贗品”,這樣的言論可能暫時無數據支撐,但七成以上是贗品卻不假,“大多數藏家都交過學費,甚至包括收藏家協會的資深專家也不例外”。目前對於真正碰到喜歡的藏品,“只能先把它當假的買下來,不能當真的買,否則有90%以上會吃虧”。

贗品市場:從生産、偽證到流通漸成産業鏈

不容置疑,當藏家們發現時,贗品都已經處於流通的市場之間,但其源頭卻是不折不扣的生産環節。據了解,目前贗品市場漸成氣候,從生産、偽證到流通環節,無一不存在巨大的灰色鏈條。

在文物大省河南,許多村莊儼然成為遠近聞名的專業倣古村,許多唐三彩在這裡複製出品並流通到市場。業內人士透露,唐三彩做舊的基本工序是將燒制好的陶器埋在古墓的土中一個月以上,以除去陶器的色澤和亮光,之後進行腐蝕處理,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當地一個頗為流行的故事是,有一外地客商在當地採購了一批高倣唐三彩乘飛機離開,在海關檢查時竟然當成了文物遭到扣留。有關部門鑒定後居然稱之為3000年前的陶器,事實上,唐三彩的歷史僅為1300年左右。

一些古玉贗品的製作也遠遠超出藏家們的想像。據玉石專家錢振峰介紹,古玉製作贗品主要有偽造血沁法、偽造牛毛紋法、偽造雞骨白法等手段。比如偽造血沁,一般將仿製的玉放在火中燒成紅色,再將活犬或剛死的犬腹部開一個深口,趁玉器正熱時放入犬腹中,然後將犬埋在地下,幾年後取出,形成的紅斑血沁和真的幾乎一樣。

當贗品生産環節開始批量生産,它們便向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供應著這些“貨源”。根據記者調查,景德鎮的高倣瓷器便在悄然進入國內各個城市,在廣州市內一些街道,不時可以看到一些打著“運輸不便,低價甩賣”的新瓷店開張,店內陳列著一些瓷瓶、瓷畫、茶具等器具。陳列的瓷器價格並不算太貴,茶具的價格在一兩百元之間,一些大瓷瓶則達幾千元。一位稍懂行的消費者表示,這些一眼就能看出來是粗製濫造的瓷器,“根本談不上收藏的層次”。

業內人士表示,贗品生産出來以後,往往來需要尋找一個“合法的身份”。部分鑒定專家為了圖謀利益,進一步偽證贗品的合法性,這導致藏品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

而今年的央視“3·15”也對一些所謂的鑒定專家與鑒定程式進行曝光,“鑒定證書給錢就辦,假文物騙你沒商量”。據介紹,一般給予鑒定專家數千到幾萬不等的數額,就能開據了不同朝代的文物證明,而對於是否為真品他們一概不聞不問。

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所長任志錄對此深有感觸,他表示,這些所謂的專家,迷失了自我,良知被金錢所玷污,有的根本不懂,而隨便亂開證書;有的懂一些文物知識,卻失卻操守,把假的説成真的,真的説成假的,只為了證書方面的牟利。

從生産的高倣造假,到鑒定專家的“準入合格”,贗品市場就這樣一步步有驚無險地走進流通環節,從而獲得真品的價格進行交易,並蒙蔽了無數的收藏玩家。

拍賣行免責成高端贗品充斥的主因

據了解,目前中國收藏市場大體分三級,較為低級的則諸如古玩店、地攤和舊貨市場等,二級市場則是註冊的藝術品經紀公司、國家所有的文物商店等,而拍賣行則稱得上是第三級市場。

有些藏家以為拍賣行作為仲介方,應該對畫作的真假有鑒定的職責,因此大膽挺入拍賣市場,中國藝術品的拍賣市場也“火”起來了。據了解,2010年中國藝術品交易額已高達550億元,目前中國藝術品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拍賣市場。

去年12月,廣州嘉德拍賣行便因為拍賣著名藝術家唐大禧畫作《人民的蘋果》而捲入了一場風波。當時唐大禧根據朋友描述,由於拍賣的畫作尺寸與其原作相差較大,唐大禧猜測,此畫有可能出自外地模倣者之手。然而,廣州嘉德拍賣行工作人員表示,公司不會拍賣贗品,並且該畫作拍賣前,委託人曾表示該畫已經確認是真品。

廣州嘉德總經理助理、中國書畫鑒定專家許習文表示,負責任的拍賣行都很下工夫對待拍品鑒定,一些大的拍賣公司自己會擁有非常專業的鑒定專家,在徵集拍賣品時要對拍品進行反覆鑒定,並對來源是否可靠進行審查。

一場“贗品風波”悄然過去,作品原作者與拍賣行成為故事的主角,而購買者則悄無聲息。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程家煥表示,一般即便拍賣到贗品,購買者都比較少站出來説話,這為他們尋找下一個接盤者提供了空間。但是,市場上的確存在大量的高校美術學院學生的“傑作”,他們靠倣作名人名畫為生,這些贗品足以給市場帶來“衝擊”。

然而,一些中小拍賣行卻在行業內扮演了“老鼠屎”的角色。業內人士表示,它們實質上是“皮包公司”,只需要籌資註冊、搞定辦公場所、找好專業人員,舉辦拍賣會就是給買賣雙方搭橋牽線,一旦成交,拍賣行就能坐享抽成。比如100萬元成交,拍賣行從買賣雙方各抽10%,轉眼就20萬元利潤到手。

事實上,由於藝術品相對真偽難辨,國家制定了一些條款如《拍賣法》,保護了拍賣公司。其中規定,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業內人士表示,“這讓拍賣公司減少了許多責任,並讓贗品充斥了各大市場”。

收藏TIPS

1.切忌急功近利

入門收藏,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心態,以平常心對待,切忌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風。專家表示,目前市場是一個贗品氾濫的年代,七成以上的贗品應該讓玩家們有“如臨深淵”的態度,常常有玩家們以為又在市場上“撿漏”了,殊不知自己往往被他人釣魚上鉤。

2.不要輕信故事

為了讓收藏品有比較好的售價,文物商販經常會編造動人故事進行欺騙,藏家們要靠自己過硬的本領做出獨立判斷。香港蘇富比春拍出林風眠作品《漁獲》,成交價高達1634萬港元。畫作來源説明此畫為1960年丹麥駐華大使彼得森(LorenzPetersen)所收藏,然而,有人到丹麥駐華大使館查證時發現,歷任駐華大使中根本沒有彼得森這個名字。

3.“平嘢”無好貨

不要幻想用低價購買到珍稀品。俗話説:只有買錯的,沒有賣錯的。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程家煥表示,如果賣家手裏真的所持的是一件珍寶,那麼他更可能選擇是自己收藏,而不是廉價出售。

4.大路貨不如精品

和所有的收藏一樣,珍品收藏越來越受重視,那些經得起時間和市場考驗的珍品更具有收藏的價值。程家煥表示,不要購買市場上過多的低檔的藏品,即使要買,“把那些藏品當假的來買,不能當真的給價”。

5.自辨真假不迷信權威

藏品鑒定非常講究學術性和技術性,光靠學問深、資格老、名氣大不行,收藏者一定要去市場中磨練,才能成長為具備豐富辨偽能力的“實戰型專家”。收藏時不要迷信權威鑒定,更有些“專家”只要給錢就開證書,甚至明碼標價出售鑒定。

記者觀察

“世界第一”也不能虛火上升

日前,法國一家專業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藝術品交易額已高達550億元,中國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所佔的份額高達33%,而美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交易額僅佔30%,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拍賣市場。

一片繁華錦簇之中,更多隱含的則是行業的隱憂。業內人士透露,在藝術品拍賣市場常有一半拍賣品是假貨,普通收藏市場的真假比例大約為“三七開”,一些中小拍賣行的贗品比例更是高達95%。

“虛火上升”,是專家對這一市場的評價。在藝術品市場之外,中國有太多的世界第一的稱號,比如鋼鐵産量、紡織品産量、高鐵建設里程等。然而,名譽與事實的兩相違背更多讓人覺得名不符實。

事實上,目前國內藝術品拍賣世界第一,反映的並不是國內居民消費能力有多強,或者文化産業達到怎樣的高度,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除股市樓市之外,其他投資渠道的匱乏産生的“虛火”。

專家表示,民間資本不投向實體經濟,而投向虛擬經濟或者資産價格的炒作,是因為市場部分領域限制進入,或者投資實體經濟利潤的空間小,導致大家不願意投資實體經濟。而藝術品所産生的“虛火”狀態,正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目前而言,去偽存真、去蕪存精是藝術品市場亟待解決的問題。

分析

“撿漏”心理使玩家“淪陷”贗品池

目前,由於國內物價指數(CPI)持續高企,而股市的不溫不火、樓市“準入門檻”宣告暫時關閉的狀況讓資金尋找其他渠道保值增值,收藏品市場正好迎合了人們尋找“第三條道路”的需求。然而,由於人們在投資收藏時往往“亂花漸欲迷人眼”,加上“撿漏”心理嚴重,導致人們為贗品交了不少的學費。

股市樓市冷清觸發人們介入收藏領域

自去年以來CPI不斷攀升,今年2月份CPI更是達到4.9%。與此同時,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這意味著,長期下來,居民一萬元存款一年實際縮水超過190元。

而跟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食品價格更是瘋漲,從“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軍”,從“糖高宗”到“油你漲”“蘋什麼”,各種網路新詞接力不斷成為食品接力漲價的最好寫照。為了使自己的投資理財能夠趕上通貨膨脹,網上出現了各種“理財帝”,爭做“摳摳族”,開源節流、保值增值成為了他們不二選擇。

然而,國內投資者面臨著投資渠道單一、投資市場狹小的局面,大量的資金除了炒房,就是炒股,除此之外投資者沒有太多的選擇。股市方面,自今年以來,上證指數一直在3000點上下進行“拉鋸戰”,輪番出臺的概念讓投資者欲卻還休,無法獲得預期的回報。

而樓市方面,去年以來,政府出臺一系列嚴厲的調控政策進行樓市干預。今年1月“新國八條”出臺後,“京十五條”等地方限購令也陸續出臺,房市遭遇“倒春寒”。2月份,超過七成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環比1月份下降,最高降幅達76%。專家表示,目前進入房市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撿漏”心理導致玩家多交學費

股市樓市風景陰雲籠罩,但藝術品市場卻“風景這邊獨好”。近年來,中國藝術收藏品的價格正以每年30%至50%的漲幅穩步上揚。人們開始為收藏品的高回報率“折腰”,把收藏視為投資新領地,作為迎戰通脹的有效手段。

廣東省收藏家協會有關數據統計顯示,廣東自上世紀70年代成為全國文物市場開放得最早的地方後,40年時間發展十分迅速,目前收藏人數迅猛增加,數量已從最初的10余萬人增加到百萬人。據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黎展華介紹,目前全國大城市收藏人群的比例為10%左右,即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搞收藏的,“但廣東的比例高過全國”,其中廣州佔了全省的六成左右。

此外,收藏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據統計,目前收藏類別超過2000種,除了傳統的書畫、郵票外,還有瓷器玉器、錢幣卡、傢具、徽章、奇石等等。收藏隊伍日益壯大、收藏品種日益豐富、民間收藏越來越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然而,求富心切的“撿漏”心理造成收藏隊伍心態浮躁,並使贗品遍佈各大市場。深圳青瓷博物館館長吳克順表示,他曾經碰過廣州的一個警察,幾十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收藏了幾千件瓷器,但卻沒有一件真東西,卻依然還在往家裏收。吳克順認為,人人都有收藏贗品的經歷,只不過有人敢於面對,有人不敢面對。

黎展華表示,現在相當多收藏都是愛好者看上文物中隱藏的巨大商機,受巨大的利益驅使,心態浮躁,總想僥倖“撿到寶”“一夜暴富”,加上缺乏文物常識、難以辨別真偽,導致玩家們很容易被贗品矇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