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松 崔燦燦:“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的風險和挑戰是什麼?

時間:2017-05-17 12:04:47 | 來源:

展覽>

呈現完整的影像生態

雅昌藝術網:徵集的這部分主要是特別年輕的人群?

崔燦燦:不一定,有很多拍過很多年的攝影家。因為,攝影節有一個習慣是徵集,在當代藝術展裏面徵集的習慣是比較少的。我們選擇的影像這部分也不是我們單純理解的影像藝術,希望在影像裏找到各種門類的差異,比如,我們選了趙趙的《塔克拉瑪幹計劃》,他顯然不是為了拍影像,顯然也不是為了出一張照片,實際上是為了完成一個裝置。我們用了他的照片,當他的藝術計劃在實施的過程中,影像和照片在裏面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的探討。

包括選擇厲檳源,厲檳源主要是行為,其實他的影像是記錄他的行為,他並不在乎説影像本身能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他跟林科、苗穎,包括老一代的張培力他們有很大的區別。我們邀請了沈少民的紀錄片。包括趙亮的一個紀錄片的一組截屏,我們就在探討在紀錄片裏面圖像又佔到一個什麼樣的比重。

其實影像在今天當代藝術裏面,無論做什麼樣的藝術家都可能是一種手段。比如説畫畫的,做裝置的,做行為的,做攝影的都可以用到影像,這個時候影像本身在我們的展覽裏面不是簡單的指向影像藝術,影像指向的是影像在今天各種媒介裏都是可以使用的,而且他在不同的系統裏有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秩序,這個是很核心的。

所以我們今年選擇了很多Video作品,有行為的記錄;也有紀錄片;也有一些裝置的作品。莊輝剛剛做了他的《祁連山計劃》,顯然那一組照片只是《祁連山計劃》一部分,甚至那組照片單獨拿出來能不能成立,這是值得我們去討論的,這組照片必須在他旁邊配著影像,這邊配著裝置,樓上配著繪畫的時候,這是當代藝術的一個方式,表達一個主題,用各種媒介。但我們把他的照片抽取出來的時候,照片會産生另外一個含義,舉一個例子有點兒像魔方,本來四面有藍有綠,當我們把魔方多次轉動的時候圖形不斷發生變化,混色地帶越來越多,區別性越來越大,找不到任何一個絕對純粹的面,不停定轉會有不同的圖像出現。

我們的展覽是把攝影、影像、行為各種跟視覺有關的,跟我們的眼睛有關的,跟照片和Video這個媒介有關的,都混在一起。這裡面有你能看到有特別傳統的銀鹽照片,也有企業家,還有公務員,身份很雜,不是純粹面向職業藝術家,他面對各種身份,身份很多元,媒介很多元。希望這個雙年展什麼東西都有,能看到各種類型都在。但我們是有明確選擇的,要能夠呈現完整的生態,這個是挺重要的一點。

影像雙年展的尺度

雅昌藝術網:影像指向表現的觀念,並不以媒介區劃分創作的方向?

崔燦燦:我們強調不是固守某種媒介,而是一切都以表達出發。很多藝術家可能覺得我就得畫畫,這個就是我重要的使命,或者都以照片的形式,不用照片做就不屬於我的專職。我們就是要打破這種固守媒介的概念,我們並不要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做影像的藝術家,或者做攝影的藝術家。或者是做哪一門類的藝術家,所有人都是當代藝術家。一個當代藝術家可以使用各種媒介,一切以表達為主,使用什麼媒介都不是問題。

雅昌藝術網:那麼,影像雙年展的尺度是什麼?

崔燦燦:最簡單的説,你偶然得出來的亂和控制中的亂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想把一堆東西隨便擺亂很簡單,但是你要想精心地擺出一個亂,是特別難的工作。我們是明確的要製造某種雜交和混亂的狀態,這個是我們的一個工作。

這是一個有風險、有挑戰的工作

雅昌藝術網:這個觀唸有了以後具體呈現的部分,可能是這個工作重點。

王慶松:上屆是邊裝修邊布展,布展上根本沒有太多的經驗,這次至少我們有三個人同時過去布展的時候,想更早一點,國外藝術家也比上屆去的早一點,美術館的場地相對比較完整,因為視頻作品多了。我們調整了一部分展廳,這樣我們就有大量的時間在布展上做工作,這個時候可能需要花很長時間做這方面的工作,我想展覽的時候會不太一樣。

雅昌藝術網:今年布展的團隊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王慶松:實施當中無所謂,什麼團隊都行,至少在佈置整個策劃團隊上我們幾個策劃人互相商量,現在已經在著手開始做這方面的工作,效果圖細化,現場還會調整,我相信一定是要花很多精力。

雅昌藝術網:哪些方面會出問題?

崔燦燦:首先看完這個展覽就挺累的,因為200多個藝術家,一萬多平方人真的逛下來就很累,我們試圖給觀眾打造一個比較順利的通道,這也是策展人工作的一部分。另外我覺得可能面對的問題,因為我們選擇了這樣一個混雜的狀態,對我們來説他是一個挑戰。把這種混雜的狀態找出條理是一個挺難的工作,這個需要我們策劃人團隊不停地去推進,不停地去討論。這是一個冒險性工作,這是一個能把策劃人自身的經驗再次激活的一個工作,沒有辦法用傳統的方式。

因為,以往我們做展覽全是你定好了這40個藝術家哪件作品,我沒布展之前都知道哪一件跟哪一件放在一起,我們以往當代藝術做展覽的習慣精確定位哪一件,我要跟哪一件對話。當這個大結構出現的時候有徵集的,有邀請的,有各種媒介的,混在一起這種定位是對我來説是一個挺大的挑戰,也是特別有意思的事,對策劃人來説每做一次展覽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也都是一次不斷地讓自己擁有更多能力,擁有更多工具的一個機會。

1  2  3  4  5  6  7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