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馮博一策劃的“無邊——王璜生作品(2009-2013)”展覽于4月28日在浙江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了王璜生2009至2013年期間創作的水墨、裝置與影像作品50余組。
該展以“隔空”、“介入”、“居間”為三個單元,展示了王璜生近年來在水墨與藝術實驗方面上探索的軌跡。在展陳結構和設計上,展覽的三個單元以“白、黑、灰”三個色調鋪陳展開,三個主題、三個色調、三個空間,似乎也是王璜生三種心境和藝術探索路徑的表露和展現。
一,“隔空”之線
白色的“隔空”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正中央的同名大型裝置作品《隔空》。直徑8米多,高7米多的寬敞白色環形空間中,不斷旋轉、變化的光影引導著觀者的視線,經歷了一番從平視到仰視、再到環視的視覺遊走。這種視覺遊歷與展廳四週那些以線為主體的“遊·象”系列作品互為呼應,視線之“遊”與空間之“象”構成一種“隔空變幻”。裝置作品內部的鐵絲與投映在白色布網上的游動的線索光影,又是一種隔空變幻視象。線與影的虛與實,真與幻,流動與靜止,構成一種互喻關係。王璜生引導著觀眾,遊走于虛幻與真實之間,在這種空間中,原本靜態的《遊·象》,又有了新的含義。
從2010年開始,王璜生以線之遊和線之象,重建其水墨新圖式。“線”,成為了他作品中的主要描繪和呈現的對象。“線”作為中國畫中一種筆法,一種精神承載物,有其特定的內含。“線”是一種內在精神的延伸,是一種氣的凝聚,一種心手的修為,一種心境心態的自然流露,或是對一種真實的描繪和抽象處理?王璜生曾談到,最初創作“遊·象”系列作品時是得到畫室裏一團亂電線的啟發。一團沒有頭緒的混亂的線,既讓他發現生活的真相,又感悟到特殊的美感。這種感受隨著藝術的創作和實驗的展開,逐漸地融化為他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呈現的不再是一團“電線”,而是純粹的、審美的、筆墨的、心象的“線”,是他感受毛筆鋒端與宣紙表面那種特殊的接觸,感受墨在紙上游走的一次次嘗試。
這次展覽中的裝置作品《隔空》,實體的“線”又回來了。這“線”並不再是柔軟的電線,而是鋒利、危險、甚至暴力和兇殘的鐵絲網,借助燈光將纏繞的鐵絲網的影子隨機地投射到白色的類似于宣紙的裝置壁體及天花板上,影子的富於水墨意味的幻象、進入裝置內部所發現的銳利的鐵絲刀棱,及赫然感覺到的可能帶來的傷害與威脅,瞬間擊垮了我們對傳統中國水墨中柔軟之“線”的慣有思維。在《隔空》中,線的內部張力被極致放大,鋒利和尖銳成為更為合適的形容詞。當我們回過頭來,看他水墨《遊·象》作品中的線時,尤其是最近剛完成的《遊·象 系列89》時,感受到的也許是充滿內在張力的鐵線,甚至是鐵絲網。在這裡,線已不僅僅是單純的審美的“線”,而是具有現實、心理象徵意義的“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