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代藝術比電視更需要“收視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7 10:17:27 | 文章來源: 藝週刊

不難聯想到艾未未帶上分屬各行各業的1001人跑到卡塞爾完成一個巨型的藝術作品,而引來的爭議與關注等等,這類藝術作品製造出來的新聞效應遠遠都超出藝術領域。也難怪有人總結出來一條炮製“當代藝術”的通用潛規則:策劃好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預留出媒體的紅包費,請一些媒體和寫手來炒作,當代藝術就可出爐了。也不難理解有人極端的説法,當代藝術是新聞化産品的一種,可能從某個角度上道出了“真諦”。

這也涉及到令公眾存疑的問題:當代藝術關於藝術史書寫是不是一種“惡習”,藝術史研究者往往容易陷入媒體的報道記錄,而不是根據現場的豐富性來記錄當代藝術,這樣也給藝術家留下空子,也給藝術史書寫者提供偷懶的機會。

藝術家選擇現實題材問題:從被動到主動

這個時代的藝術比任何時候更需要新聞。於是藝術家通常會就近“取渴”提煉表現的題材。比如20年前的藝術家集體策略式選擇的毛符號,天安門,政治波譜,火藥等東方元素,再到現在集中聚焦社會熱點的問題,諸如恐怖事件、海難、鳥巢、CCTV大褲叉、礦難、汶川地震、超女、釘子戶等等。任何一次公眾的熱點事件,都可能為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形成,藝術家需要表達社會,需要表達現實,而且需要有力的表達和批判,於是這些公眾聚焦的題材成為藝術家們最直接的創作素材。

這裡面有個現象值得注意,藝術家對現實的把握從過去的被動到現在的主動,説明瞭中國的當代藝術確實已經發生了語境的變化。但是事實上,中國當代藝術界對這種變化討論並不多,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現象。

新聞化傾向十足的當代藝術,本身就是話題。這點近似于娛樂圈,一有新片要發佈,就一定要製造各種噱頭抓人眼球。藝術圈尤其在雙年展、藝術節等大型活動中,也越來越需要製造話題。很令公眾匪夷所思在藝術圈看來又是預料中的作品也屢屢“出爐”,此類作品共同特徵是,近段時間形成社會焦點的事件或人物,把它們從現實中抽離出來,被置換到藝術的背景下,於是就形成展覽上極具爭議的“作品”,一般都涉及到此前公眾關注的話題。這類諸如除了范跑跑之外,還有釘子戶,以前的超級女聲紀念碑、王小波裸體雕塑等。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話語權旁落,中國當代藝術的“命門”
· 吶喊·無音--寫給當代藝術的思想者秦衝
· 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多元化敘事方式
· “停滯”還是“前行”?──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研究
· 誰的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的上下文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