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代藝術比電視更需要“收視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7 10:17:27 | 文章來源: 藝週刊

“范跑跑”符合當代藝術作品判斷標準?

范跑跑在接受大眾媒體採訪時承認,“這次展覽的學術主持非要讓我拿件作品出來,我就想到用這種方式,也算是我8月在北京展覽的一次預演吧。”

我們來分析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容易得出這樣一種情境:是你學術主持要讓我做作品,我范跑跑不知道自己還能成為藝術家。也許是礙於人情問題,也許是范跑跑不相信非得是藝術家才有能力完成作品,於是他選擇參與雙年展自己創作一個藝術品。於是他從最初的猶豫,到最後一再表示有信心完成好自己的參展作品。他還表示對當代藝術的理解,“會從自己最擅長的題材下手,採取行為藝術的方式展現對教育的反思和批判”。至此,我們不再有理由懷疑可愛的“范跑跑”同志當藝術家的資格。

一件符合策展人或批評家趣味的當代藝術作品大致上需要包含以下幾個基本要素,一,作品最好具有不可控制性,范跑跑連地震時學生都不管先開跑,這樣的人在現場當然符合這個藝術的不穩定性參數;二,顛覆性,這點是“范跑跑”強項,通過一篇《那一刻地動山搖》博文主動暴光自己在地震時的逃跑行為,這種行為足夠震撼;三,互動性,通過部落格方式成名的“范跑跑”人們首先記住他的是公眾人物的身份,緊接著想起的才是他現在的藝術家身份,而且他用了行為藝術的形式,更是少不了互動性;四,輕鬆的和好玩的,成為“范跑跑”都沒有被人打倒,那麼做一個藝術家豈不是小菜一碟嗎,他的身份決定了他成為藝術家沒有來自藝術圈內部的所謂壓力,或者只不過是還人家人情;五,“范跑跑”現象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符合策展人的策劃理念,“杜絕各種流行形式的觀念藝術和符號化的作品”。從這五點條件上看,“范跑跑”非常符合策展人的要求,他沒有理由不受到邀請。

當代藝術越來越像新聞化産品?

選擇“范跑跑”很容易改變了問題的方向(當然這是需要也存在風險),也從一開始就成為爭論的焦點。一方面,網路上出現種種質疑邀請“范跑跑”參展的聲音,認為這是新聞噱頭,而不是藝術本身,並呼籲藝術策展人應該反思這種“拼湊”式的展覽,否則成為一場“鬧劇”。

另一方面,“范跑跑”折射出多棱的精神現實是策展人看重的,這也與總是有違常態的當代藝術形成某種內在的呼應,成為對現實的有力表達,因此成為受邀藝術家成為當代藝術的前提。這一層面其實不難解讀,但是請出這樣一個超常規的公眾人物,可能就要被人扯上“嘩眾取寵”,藝術是不是還有更好的表達形式,是不是可以不至於如此接近現實?這是人們首先要發問的。

從范跑跑現象“升級”到范跑跑作品,這是當代藝術的目前越來越常用的手段也最受人質疑的一部分。換句話説,把現實直接搬到特定的展示空間,就可成為“當代藝術”,那麼這類作品的判斷標準是什麼,也連帶出誰又是藝術家,誰又不是藝術家這樣不是問題的問題?

但是當代藝術的性質可能就要特徵明顯,製造焦點,取消常態價值判斷,非標準和類型化,並給人強烈感覺,甚至可能還會出現極端手段。在不接受與接受之間,在非經驗,矛盾,甚至衝突之間,藝術製造了新聞,還是新聞成就了藝術,兩者的邊界就被抹平了。798雙年展國際部分策展人馬克認為,“最成功的策展人往往致力於視覺的刺激,這種刺激可以改變您對藝術、地點及時間的思考方式”。這也代表了近期國際大型藝術展覽策展人的最新觀點。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話語權旁落,中國當代藝術的“命門”
· 吶喊·無音--寫給當代藝術的思想者秦衝
· 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多元化敘事方式
· “停滯”還是“前行”?──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研究
· 誰的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的上下文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