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謝水先生給我們帶來了很精彩的藝術分享,您經常在國外的美術館、畫廊走動,那您能不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美術館、畫廊與國外情況的對比。近幾年國內美術館的展覽很多,從今年開始博物館也開始免費開放,對於這些現象您有何看法?
水天中: 這也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因為美術館這個形式應該説也是外來的,雖然中國的美術歷史很悠久,外國人也承認“中國人是一個擅長于繪畫的民族”,但是美術館這個形式確實是外來的。讓公眾觀看繪畫作品是歷來就有的,吳道子在長安寺廟裏畫壁畫,觀者如堵,看他這一筆怎麼畫,下一筆怎麼畫,大家在下面歡呼。宋代經常有一些文士、貴胄,在春秋佳日往往把他的藏畫挂起來,邀朋友來看。但是古藏畫大多還是自己看,皇家收藏是整個社會收藏的最大部分,但那只是為皇帝個人而收藏,如“乾隆禦覽”之類。公共的美術館是沒有的。
主持人: 就是説藝術以前都是在上流社會或者文人雅士之間流傳得比較多?
水天中:對,美術館進入中國是20世紀初期,當時有很多人提出建立中國的美術博物館的建議,他們都是從海外回來,認為中國迫切需要建立自己國家的公共美術館,面向公眾的。劃時代的一個事情就是在北京故宮,以原來清宮的收藏為基礎建立了故宮博物院,這是民國時期,建立了故宮博物院,設立了完整的管理和諮詢機構。門票當時想起來很貴,現在想起來很便宜,這是我們國家美術館歷史劃時代的一頁。
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各地新建美術館如雨後春筍,不但是國家的美術館越來越大,每個地方、每個省都有美術館,大的市有市的美術館,私人有私人的美術館。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們在美術館建設方面存在著一種很大的、很重要的誤區:重硬體建設,而輕日常運作;重美術館的外殼而輕視了收藏和展示。
主持人: 也就是説美術館雖然建得很豪華,但是館藏的作品不夠?
水天中: 有很多美術館實際上是沒有藏品的美術館,他可能挂著很大的牌子,但是藏品甚至沒有。而沒有藏品的美術館就像沒有水的游泳池一樣。
主持人: 我們知道歐洲的美術館有很長的歷史,一個鎮館之寶可能是幾百年以前的作品。而我們的美術館首先建立的年份就很短。
水天中: 對,這是歷史的局限,特別是我們在20年代開始建立美術館,接著馬上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我們的內戰等等,沒有一個很好的外部環境。而對現在來説,美術館又有另外一個誤區或者説是局限,就是重展覽而輕陳列,展覽就是我不斷地辦外面來的展覽,比如畫家辦個展,或者流動的展覽,許多大型美術館都是一個星期換一個展覽,一年下來一個美術館可以辦成百上千的展覽!這在國外是絕對不可思議的,不管國外多大的美術館也不可能一年內辦幾百個展覽。美術館的基本功能是什麼?就是藏品陳列,就是把你收藏的作品按照藝術史的序列固定地佈置起來。不但你的美術館裏面有哪些作品別人知道,而且哪一個作品在什麼地方都是不宜輕易變動的。
主持人: 就是説每一幅畫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比如法國的羅浮宮……
水天中: 對,比如《蒙娜麗莎》,大家知道在什麼地方,你順著牌子就到那裏了。有時候館際交流,比如印象派展覽到中國美術館來了,必然把奧賽美術館的畫哪些取下來。但他們會在取下作品的地方挂一個標牌,標明這是莫奈的什麼畫,這個畫現在正在北京美術館展覽。
主持人: 也就是説美術館的陳列意識很強。
水天中: 這一點不要説在中國的民間美術館了,包括主要美術館大多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最近我在網路上看到正在醞釀製定國家博物館的條例,徵求大家的意見。我覺得這裡面就應該明確美術館作為博物館(條例中已經把美術館劃到博物館裏面),應該有符合、體現美術館宗旨的基本陳列。比如中國美術館收藏和陳列就是近現代中國美術,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術,那就應該對近現代的中國美術有固定的陳列。除了固定陳列之外可以辦一些專題展覽,比如我既有豐富的清末民初到當代的作品,就可以策劃相關的專題繪畫展覽,展品也是館內的藏品,但是我專門把這個東西調出來做一個展覽。專題的展覽可以變換,但是專題展覽不能影響和干擾固定陳列。
至於外來的畫展,比如現在有某個畫家要到中國美術館辦展覽,把原來的陳列騰開,那是不允許的。國內很多著名畫家曾經在國外辦過展覽,比如吳冠中到大英博物館辦展覽,比如像法籍華裔畫家朱德群、趙無極在法國辦展覽,雖然是在正規的美術館辦的,但是不可能佔用固定陳列的地方,而是專門有一個相對來説較小的、不是主要的空間專門做這一類的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