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對,隨著網路的出現,每一個個體都有出自己聲音的權利,而且通過網路的途徑可以把這個聲音散發得很廣。所以從藝術批評的角度來講多元化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而且這個可能對於目前我們探討的中國美術批評的現狀會有一個改善,走向一個更新的格局。
水天中:除了大格局以外,批評和藝術創作還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它是一個個人性的東西,它是通過個人的理解、思考、印象和感情,再用個人的方式錶述出來,實際上藝術批評是很個人的東西。它絕不像政治決議、經濟計劃這種文件,它是非常個人的。所以藝術批評和個人素養有很大的關係,拿目前的批評家來説有這麼幾種:一是本來他是從事藝術創作的,比如他是畫家、雕塑家或者搞攝影的,後來轉向理論批評了,我個人就是如此;再一種是科班出身的批評家,上大學的時候他是美術史係出來的,或者他本來就是學哲學的,哲學裏面有美學這一部分,然後轉向美術理論;三是本來從事其他專業的,比如他本來是從事建築,本來從事法律,本來從事歷史,甚至他與人文學科毫無關係,他是搞金融的,但是後來他喜歡藝術,於是轉向藝術批評了。我們不能説最初的專業選擇就註定你必然成為專業的批評家,現在有很多本來是外行的人已經完全內行了,而且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但是要看到不同經歷和學養的批評家在觀察、思考角度和批評方式是不一樣的。
主持人:對,個人的修養和個人素質在這裡面體現得特別明顯。
水天中:對,比如原來從事繪畫的往往要從他的角度更多地是從感覺、技法、實踐這個角度看,要跳也跳不出來;有些人從事哲學、美學,從這個角度思辯的、理性的比較多,往往比較系統和條理。
主持人:也就是説美術批評也進入了多元化的格局。
水天中:是的。
主持人: 剛才水先生也談到美術批評很容易受到藝術市場的影響,下面就請您給我們談談目前國內的藝術市場。因為中國藝術市場的火熱,越來越多藝術圈之外的人開始關注藝術品,投資和收藏藝術品,您又如何看待這種趨勢?
水天中: 藝術市場現在應該説是一個熱門話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了。藝術市場就和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一樣,也是引進了一些國外的辦法、經驗,以及整個的格局,應該説是由外而內地發展的。由於這樣的背景,一開始中國藝術市場的起伏、高下、冷熱都是由於國外藝術市場的余波引起的。比如在七十年代,收藏中國藝術品的主要是國外收藏家,包括國外的博物館、國外的私人收藏者以及國外的一些藝術家,他們看好中國的藝術品,包括中國古代藝術品和中國的現代藝術品。那時候國內沒有人收藏,比如中國美術館那時候舉行了展覽後,給作者發一個證書,我收藏你的作品!大家高興得了不得,國家收藏了我的作品了,甚至可以寫入檔案了,他的作品曾經被國家美術館收藏。可是隨著整個社會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越來越上升,我們中國國內的收藏家開始出現,首先一些企業家有了收藏力量了,比如做房地産的,他個人喜歡畫畫。在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這些地方,現在已經有很多的中國藏家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藝術市場就已經不純粹是一個受國外影響的市場了。
當然,最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品,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蔡國強、徐冰、方力鈞、張曉剛,老一輩的吳冠中,他們的畫價成十倍、百倍地在增長。很多人也在疑問,這是泡沫呢?還是一種正常現象呢?從我個人來説,因為我自己對市場缺少實踐經驗,我很少關注市場,很少關注藝術作品的行情。但是從中國和國外畫家的對比來説,中國的頂級畫家和歐美頂級畫家之間相比,中國的畫價並不高。比如我們的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吳冠中這些人,他們的畫價比過去來説高多了。比如藝術研究院有許多近現代名家的作品,那裏面的張大千、齊白石等人的作品,都是50年代在琉璃廠花十幾塊、幾十塊錢買回來了,現在動不動幾十萬、幾百萬,那已經非常高了。但是如果把我們的頂級畫家和歐洲的頂級畫家相比我們還不高。但是中國新起的畫家,比如蔡國強、張曉剛、劉曉東這些畫家,比國外的新畫家的畫價水準已經高了。這不僅僅是國內的一些藏家和一般對藝術市場感到興趣的人有這樣一個疑問,現在國外的一些藝術藏家也覺得“中國的畫家作品怎麼這麼貴呢?”由於這些老畫家和活躍畫家的拉動,使中國一般的畫價也提高了。
總體來説在中下層的這個檔次的畫價中國已經一點也不落後於世界了,不是説要趕上世界,而是等同於甚至領先於世界了。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收藏者就應該考慮我應該怎麼樣去處理這個問題。當然,具體的行情、具體的走勢就不是我這個外行所能夠談得透的。
主持人: 因為水先生對中外美術史是非常了解的,我們想請您就國外的藝術市場的起伏和國內的藝術市場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 比如歐洲印象派的市場變化。
水天中: 他們也曾經有這樣的過程,比如像最有名的梵谷,梵谷生前只賣過一張畫。有一年我到芬蘭國家美術館去,他們有一張梵谷的畫,而且收藏年代很早。但他們自我解嘲説這不是我們自己收藏的,是有一個資本家覺得梵谷的畫很便宜,後來他送給我們了,現在它卻成了我們的鎮館之寶。所以西方也有這麼一個過程,有些畫家的作品在有生之年就很值錢,像魯本斯、拉斐爾等,在活著的時候就在宮廷和教會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大多數畫家活著的時候畫並不是很值錢,然後隨著整個社會購買力和經濟實力的上升,繪畫作品的價格同時上升。不説別的,拿油價、糧價來説就是如此,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從長遠來看,不論是中國的還是歐洲的,都有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但是中間比較大的波動和起伏還是有的。比如在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日本的銀行家、房地産商曾經以天文數字的高價買了梵谷的作品、畢加索的作品,但是他出了這個價錢以後這些作品的價格再也沒有達到他當時曾經付出的那麼高的價格。所以他要麼就把這個畫就收藏在自己這裡,要麼以賠本的方式賣出去。
主持人: 也就是説一個畫家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價格會達到一個頂點,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不可能再創造出這麼高的價格。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除非經濟出現再一次的騰飛。
水天中: 兩種可能都有,比如拿中國來説,如果目前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不斷上升,那我認為中國的畫價起碼是要一直保持下去,甚至還會逐漸地有所上升。如果説中國經濟遇到了一些挫折,或者受全球經濟的影響,那中國藝術品價格有所下降也是正常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