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1949年以來中國美術體制的發展與管理的變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0-09 14:30:48 | 文章來源: 中央美術學院資訊網

三、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背景下美術體制的轉型

20世紀90年代中國美術體制的構建與發展,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呈現出極為複雜的景象。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新潮美術運動之後,美術體制在20世紀90年代被視為前衛藝術反抗的標桿,換言之,那些被打上或希望被打上前衛藝術標簽的藝術家,都是以體制的反抗者或挑戰者的面目出現的。反體制雖然與前衛藝術的根本性質有關,〔9〕但20世紀90年代中國前衛藝術對體制的反抗由最開始對意識形態的挑戰,逐漸轉變為一种經濟策略,顯然20世紀90年代藝術市場的興起為這種轉變提供了根本動力。

20世紀80年代的新潮美術還曾與官方美術機構共謀創造新藝術,這為官方的美術體制帶來了自我更新的生機和短暫的繁榮。而90年代的前衛藝術則完全把官方體製作為其對立面,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資本的介入使這種對立愈演愈烈。而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經濟主導一切的情況,使得官方美術體制不得不處於守勢,美協的權威不斷被質疑,官方美術機構權力不斷被挑戰,這種困境構成20世紀90年代美術體制建設的最大特徵。這其中許多問題當然是體制改革自身的問題,特別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的矛盾與變動,使得體制建設無法有確定的目標。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政府在體制改革過程中對於機構的定義處於變動之中,在政策表述上多有自相矛盾之處,這使得美術體制改革方向不夠明確。例如,長期處於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美術體制幾乎沒有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的劃分,而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新世紀初,政府才對事業單位有明確的定義,且這種定義非常寬泛,概念模糊,以至於對機構的性質難於區分。〔10〕處於經濟變革時期,藝術機構在管理和運營上的突出矛盾,使其自顧不暇,無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術事業發展中去。

其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體制改革,直接導致許多文化藝術機構撥款減少,政府鼓勵這些非營利的文化事業單位自負贏虧,從事多种經營。這使得許多美術機構忘掉了其機構的宗旨,而專心於創收。20世紀90年代曾出現過許多大美術館把場地租出去辦服裝或家電展銷的案例;美術家協會也因抓經濟收入,不顧品質,出賣展覽的冠名權和主辦權。

20世紀90年代末,美術體制建設出現了一種新的情況。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已經開始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管理要求,特別是對於前衛藝術所帶來的西方藝術體制有了一定的適應能力,並開始由與前衛藝術保持距離轉變為與之聯姻。這表現在一系列的官方美術展覽對於前衛藝術有了更大包容,也表現在一些國際性的當代藝術雙年展中出現了“體制內”與“體制外”的策展人和藝術家共存的局面,美術批評界發出了要警惕前衛藝術被體制化,以及保持當代藝術的野生狀態的呼聲。無論如何,這些似乎都可以説明,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重大變革之後,中國的美術體制的建設與發展慢慢走向成熟。

     1   2   3   4   5   6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