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築物上的一種附件,又名“勾頭”、“筒瓦當”等,其主要功能有三個:一是庇護檐椽,避雨防曬;二是裝飾美化建築物,給人以視覺美;三是圖案瓦當、文字瓦當是建築物擁有者的地位和文化的象徵。瓦當書法從誕生、發展、衰落走過了幾千年的歷程,瓦當書法是怎樣産生的,在各個年代是怎樣沿革發展的,它經歷了哪些輝煌與衰敗?筆者最近查閱了大量資料,現將瓦當書法的淵源與發展簡述如下。
一、商周至春秋時期
商周時期由於古文字的完善,人們的智力得到了發展,勞動工具得到改善,生産、生活物資日益豐富。奴隸主屯聚了大量財富,為了彰顯自己的尊貴,奴隸主命工藝奴隸設計建造宮殿,根據裝飾的需要研製出了瓦當,現在考古也證明了這一點。如已發現的河南鄭州商代宮殿遺址,龐大宏偉。在陜西扶風召陳遺址出土的半規瓦當,看到了瓦當的雛形。科考還發現了商周時期在建築中已啟用灰渣打夯技術,發明瞭土坯,創造了四合院的建築佈局,在梁木上用了鬥拱工藝,大型建築鬥拱技術的應用為瓦當的誕生鋪平了道路,商周時期中國的建築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春秋時期,社會動蕩,吏治寬泛,文化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隨著文化的發展,建築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春秋時期列國競上大型建築,多是土木結構,宮殿頂部裝有瓦椽,為了保護瓦椽都覆蓋了瓦片,當時的瓦當,多為板瓦(平瓦)或筒瓦,根據現代發掘的實物驗證,這一時期出現了筒瓦,但當時的瓦當多是素面的,沒有圖案、文字;是圖案瓦當、文字瓦當的前身,它的出現為秦漢瓦當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二、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進行了變革。瓦當藝術隨著封建生産關係的出現也發生了變化,當時西周遺留下來的禮制約束寬鬆,諸侯割據瓦解,人口的聚集向易商易居地域發展,逐漸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秦國國力的日趨強盛,城市高樓群起,一些宮殿、樓閣、奇苑、曲池相繼完工,許多大型建築工藝技術有較大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史記 秦始皇本紀》:“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司馬遷這一記述應該是準確的,因為他生活的年代距秦滅國很近。秦朝大規模的建築,促進了瓦當工藝的發展,由於當時瓦當工藝的改進,使瓦當原來的直刻陰紋轉變為模印的浮雕式紋飾,由原來戰國時期的半規瓦當轉變為全圓瓦當,並在瓦當的圖案上産生了四分法,使瓦當更美麗,更富有裝飾性。從此瓦當花紋跨入了一個全新的藝術階段,也為秦以後的瓦當紋飾和文字瓦當的形成奠定了豐厚的基礎。秦代時期各種雲紋圖案十分豐富,成為這一時期瓦當藝術規範化的典型。秦朝圖案瓦當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與當時社會思想基礎緊密相連的。秦朝尊崇王權,雲紋的含義與之相吻合,同時還內含著一種神秘莫測、玄妙無比的政治色彩。秦代的瓦當圖案主要以雲紋、葉紋、蓮瓣、花紋、奔鹿、立鳥、豹紋、昆蟲紋等圖案為主,文字瓦當較少。
秦朝國運不濟,很快被西漢代之,西漢立國後,仍沿襲秦代的各項制度,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漢書 卷十九》説明瞭這一點。“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但西漢在建築上大興土木,比秦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從歷史遺書中也能見到有關漢代大興豪華宮闕記載:“增桴重棼,鍔鍔列列。反宇業業,飛檐 。流景內照,引曜日月。天梁之宮,實開高闈。”《西涼賦》
漢代瓦當在秦代圖案瓦當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文字瓦當,把瓦當和書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出土的大量漢代瓦當上看,其文字內容相當豐富,字體美觀多變,它不僅為我們證史、補史提供了依據,同時還是我們研究漢代書法的良好範本。漢代瓦當書法多以大篆、小篆為主,偶有古隸。字體線條可變性強,適合圓瓦當的有效空間,瓦當中的篆書主要有鳥蟲書,龜蛇體,偶有飛白體,疊回體等。瓦文均為印模,多陽文,少陰文。漢代瓦當書法字體嚴謹,不壓不迫;中期字體寬博,氣勢恢弘;後期字體圓潤、華麗飽滿。文字結構上主要分豎讀,橫讀,環讀幾種,字體大小不一,多寡不限,在文字瓦當中最多為十二字,最少為一個字,而最常見為四字,為什麼瓦當中多為四字呢?是對稱美,還是什麼原因,至今還是一個謎,説不清楚,其原因可能是祈求吉祥福壽之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