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書協:傳承比申遺重要 別讓書法教育“溜邊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24 18:53:13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書法,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書法教育,中國傳統美育的基礎,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2009年,中國書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隨著科技進步和文化生態的變化,書法面臨著如何參與當代生活、當代文化建設和培養後繼人才的現代轉型問題。

書法至簡,筆墨紙硯;書法至繁,承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我國的中小學校裏,書法教育的“邊緣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如何探求切實而有效的途徑,讓書法教育走進課堂,讓書學融入基礎教育,這不單為中小學素質教育所需要,更是關乎傳統文化弘揚的迫切課題。

邊緣、冷遇——書法教育的尷尬

2010年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蘇士澍、歐陽中石和王明明提交的《關於加強青少年漢字書寫教育》的提案,剖析了中國傳統書寫技藝被嚴重輕視的現象,提出從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加強當代文化建設的高度,進一步推動青少年書法教育。這一提案受到廣泛關注,再一次引發在中小學校加強書法教育的討論。

三位政協委員根據一次專題調研的情況指出,目前,90%以上的學校特別是初中以上不再設立書法課。一般中小學校沒有專職的書法教師,多由語文教師兼職。隨著電腦的普遍使用,漢字書寫有更加邊緣化、甚至被逐漸取代的傾向。

教育部對“兩會”提案的回復是:考慮學生學業負擔問題,對漢字書寫硬性增設課程持謹慎態度。目前小學一至三年級有寫字課,主要是硬筆書法,四至六年級是毛筆書法課,每週一節。學校課程設置為三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寫字課為地方課程,也就是説不是某種意義上的“必修課”。不少學校因此“自降標準”,令書法教育形同虛設。

其實,自2001年開始在全國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特別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教育部2002年出臺的《關於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就中小學生學習書法的重要性、為學生寫好漢字創造環境、提供必要條件,以及不同年齡段學生學習書法應該達到的標準,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然而,理應受到重視的書法教育,在中小學校裏“溜邊走”的邊緣化境遇,依然存在。

分數、升學——意義理解的偏差

書法教育被邊緣化,同當前教育的導向不無關係。在很多家長心中,分數第一,升學第一。與此相關的主課和涉及推優、特長的奧數、藝術等知識、技藝的培訓受追捧,其他課程明顯被冷待。

書法教育被邊緣化,還緣于對書法的文化內涵和意義的理解發生偏差。北京景山學校書法教師龔學勤説,書法並非簡單等同於練字,它對孩子心靈、性格的塑造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一生。

目前大多數學校課程設置偏重於知識量的傳授,藝術課特別是書法的分量顯得輕了。景山學校有重視書法的傳統,每天上午眼保健操後,有15分鐘的寫字時間,他們的經驗表明,寫一手漂亮的漢字讓孩子受益終身。

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説:“從小學教育就應開始正式學習書法,中學、大學都要有課程。書法藝術的學習不是單純知識性教育,同是書寫,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境界,最終對人的審美、性情、素養會有很好的提升。”

去年教育部主辦“首屆全國大中小學生規範漢字書寫大賽”,中國書協擔任專業指導,初選參賽學生人數達千萬,可謂盛況空前。這説明,提高青少年對書法的關注、了解以及參與的熱情,是書法人才傳承與培養的必經途徑。

傳承、堅守——學校教育的一大課題

上世紀三十年代,鋼筆成為主要的書寫工具之時,魯迅曾在雜文《論毛筆之類》中,曾與持“國粹漸就淪喪”論點的周作人作過一番有趣的討論。他提出,別把鋼筆和毛筆分個高下,傳承文化才是要意。

但就是這個“傳承文化”的“要意”,現在已被大多數人忽略了。在電腦普遍使用的今天,青少年寫字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連老師佈置的作業,學生都經常用電腦列印,漢字書寫和教育遇到的挑戰不言而喻。

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趙長青介紹説,從中國學習了書法的日本,把書法作為“國魂教育”的一部分,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書法教育對青少年的培養是全方位的,不但培養認真、嚴謹的習慣,同時傳輸知識、陶冶性情,培養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相較而言,我們的書法教育並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教育。

趙長青説:比申遺成功更重要的是書法的傳承與保護。學習書法也要從娃娃抓起。中國書協提出“從小寫好中國字,長大做好中國人”的響亮口號,並圍繞這個主題在全國中小學生中開展書法藝術節活動,至今已舉辦了四屆。這項活動收到良好社會效果,有更多的中小學生參與進來,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中小學校抓好書法課的積極性。

時代在變遷,關乎文化傳承的東西不能變。但不可否認的是,筆墨當隨時代,如何讓書法這門古老藝術煥發時代的生命力,是擺在我們學校教育面前的一大課題。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