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等不起
從事資訊技術研究的李先生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在北京工作,他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在北京上學,但是全家人的戶口一直在山西。李先生了解到,一些戶口在外地的孩子,知道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上到初中,甚至小學一畢業就回原籍上學。可是因為自己有北京“綠卡”,一直對孩子能在北京參加高考抱有希望,也不願意孩子離開父母一個人回到山西。可是孩子現在已經高二了,到底能在哪兒參加高考,還是一個未知數。他和愛人都非常焦慮,孩子也經常説一些喪氣的話,有時甚至表現出對社會的不滿。
“如果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只能讓孩子回到山西復習,借住在親戚家。”李先生和愛人不打算讓孩子出國,因為如果那樣做,孩子的挫敗感會更強,難免生出仇恨情緒。
2008年1月,北京曾有一名女生因臨近高考報名截止時間,可自己沒有北京戶口無法報名而服藥自殺。雖然這名女生後來被及時搶救挽回了生命,但這起與戶口、高考相連的惡性事件仍刺痛了許多人的內心。
山東新出臺的高考改革政策規定,異地高考從2014年開始。一些非京籍考生的家長充滿期待:“政策什麼時候出臺是個問題,什麼時候實施也是一個大問題,孩子的教育等不起啊!”
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趕上政策的改變。一位家長認為,北京是引進人才最早的城市,也是戶籍政策卡得最死的地方,所以隨遷子女面臨的高考問題最早,因此應該提早開始。
中國青年報記者為此電話採訪北京市教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線聯平。線聯平説,目前還沒有接到教育部的有關文件,因此北京市還沒有相關政策。隨遷子女居住地高考非常複雜,需要做紮實細緻的調研工作,北京市正在抓緊做相關研究。
一直關注高考公平的魏汝久律師認為,既然教育部已經明確時間表,現在關注此事的家長和教育界人士能夠做的是,提出一些操作性強的建設性意見。他認為,北京、上海的政策難以出臺,是因為會損害到原戶籍居民的利益,當然這是一種地方壟斷行為。針對北京的情況,他提出了兩種模式,一是參照山東模式,允許達到一定門檻的考生在北京參加考試,不增加高考錄取名額;二是通過計算,按非京籍考生增加比例,擴大錄取名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熊丙奇教授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給學生和高校更多的選擇權,改變現在的“偽自主招生”,他提出:“當原有的高度壟斷的高考錄取計劃體制不復存在時,戶籍制對高考的綁架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這個改革思路如果能夠實現,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形容,就好像中國的學生申請美國大學,美國高校會要求學生擁有美國戶口嗎?”
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今後出臺有關就業、義務教育、技能培訓等政策措施,不要與戶口性質掛鉤。強調要採取有效措施,為其他暫住人口在當地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方便。對造成暫住人口學習、工作、生活不便的有關政策措施要進行一次集中清理,該修改的認真修改,該廢止的堅決廢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