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專家憂慮美術館只藏不展現象嚴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8 09:32:24 | 文章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美術館

近十幾年來,中國的美術館建設突飛猛進,政府、民間、企業投資的美術館拔地而起,遍地開花,許多硬體設施的水準達到世界一流。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標誌。但是,美術館的落成並不等於合格,從合格到豐富的館藏與濃郁的人文氛圍,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上升為世界著名美術館更需要深厚的積累和優良的品質。

上個世紀末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各地都將文化設施看作城市的主要標誌,掀起了興建熱潮,與博物館、大劇院、圖書館、音樂廳一樣,不但直轄市、省會的各類美術館陸續建立,而且一些中等城市的美術館也紛紛落成。此外,各地的博物館、文化中心、藝術展覽館同樣都擔負著美術珍藏與展示的職責,如果加在一起計算,我國的美術場館規模已經十分可觀。投資巨大、風格新異、設備先進、建築水準很高,這些美術館既為各城市樹立了醒目的文化形象,也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藝術享受場所,中國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免費開放,更為文化生活帶來了開闊自由的空間。有人説,中國的“美術館時代已經到來”!甚至有新聞稱,我國的美術館可以“比肩盧浮宮”了。但還有更多的專家對美術館建設現狀存在著憂慮。

身份各不相同,但快和大是共同特點

我國目前的美術館分為幾類,各有各的身份,身份不同,承擔的展覽也不相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對此進行了一番歸納。

作為國家館的中國美術館是老館,上個世紀50年代的十大建築之一,90年代末進行了全面翻修,儘管功能大為改善,但是面積仍只有兩萬多平方米,遠遠不足以承擔國家館的重任。據介紹,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數量驚人,歐美重要的美術館一年才舉辦十幾個展覽,而中國美術館卻高達200多個。

上海美術館、浙江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廣東美術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湖北美術館、天津美術館等都是省市政府投資興建並管理的美術館,大多建設于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有的是老館翻新,也有的則是剛剛建立不久;而浙江寧波、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城市,最近幾年也在美術館建設大潮中相繼建成了市美術館。

還有的美術館屬於中央美術學院等專業院校,有的美術館歸北京畫院、上海油雕院等各地畫院所有;北京的徐悲鴻美術館、深圳的關山月美術館等以繪畫大師的名諱命名的美術館,或者是政府型,或者是官方和民間共同投資的結果。

民營美術館的數量正在日益增加,看好美術作品的增值空間、出於個人的興趣愛好、美術産業的發展使然,是增加的原因。北京的宋莊美術館由村裏自己出錢建造;深圳的大芬村原本是個漁村,近些年專門生産外銷畫,在世界市場佔有很大份額,為歐美的低檔繪畫市場提供了大量複製品,賺錢不少,他們在村子裏也蓋了個美術館。廣州的時代美術館、上海的外灘美術館,都是民營的,而深圳的華·美術館,則由國企興建,上海的喜馬拉雅中心,是房地産商投資的美術館。在民營美術館當中,公認比較好的是北京的今日美術館,展覽辦得多,規模也比較大,而且非常國際化。

在日新月異的美術館建設熱潮中,有三個特點非常引人注目,第一是快,立項快,建設快,相互影響快。你有我也有,你建我也建,説開工就開工,並且紛紛邀請國際名家前來設計。第二個特點是大,據潘公凱介紹,這個大是與中國以往的美術館建設相比而言,大中型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現在計劃建的美術館大多都在兩三萬平方米以上,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更大了,有20萬平方米,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接下去正打算建的中國美術館新館,多達13萬平方米,恐怕在全世界的美術館裏面也算是大號的。第三個特點,是舊改新,這是從外國學來的,上個世紀50、60、70年代建成的一些工廠,現在為了減少空氣污染,已經把工廠遷走,廠房空出來以後都被用來從事文化創意産業,美術館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這已成為時尚。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