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有館更要有美術 美術館形象工程存有嚴重缺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5 11:04:35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慶祝建黨90週年第六屆上海美術大展6月3日至13日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圖為第六屆上海美術大展開幕現場。

11月12日,天山南北中國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畫展集中了中國美術界一線大師的優秀作品。

近十幾年來,中國的美術館建設突飛猛進,政府、民間、企業投資的美術館拔地而起,遍地開花,許多硬體設施的水準達到世界一流。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標誌。但是,美術館的落成並不等於合格,從合格到豐富的館藏與濃郁的人文氛圍,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上升為世界著名美術館更需要深厚的積累和優良的品質。

上個世紀末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各地都將文化設施看作城市的主要標誌,掀起了興建熱潮,與博物館、大劇院、圖書館、音樂廳一樣,不但直轄市、省會的各類美術館陸續建立,而且一些中等城市的美術館也紛紛落成。此外,各地的博物館、文化中心、藝術展覽館同樣都擔負著美術珍藏與展示的職責,如果加在一起計算,我國的美術場館規模已經十分可觀。投資巨大、風格新異、設備先進、建築水準很高,這些美術館既為各城市樹立了醒目的文化形象,也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藝術享受場所,中國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免費開放,更為文化生活帶來了開闊自由的空間。有人説,中國的“美術館時代已經到來”!甚至有新聞稱,我國的美術館可以“比肩盧浮宮”了。但還有更多的專家對美術館建設現狀存在著憂慮。

身份各不相同

但快和大是共同特點

我國目前的美術館分為幾類,各有各的身份,身份不同,承擔的展覽也不相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對此進行了一番歸納。

作為國家館的中國美術館是老館,上個世紀50年代的十大建築之一,90年代末進行了全面翻修,儘管功能大為改善,但是面積仍只有兩萬多平方米,遠遠不足以承擔國家館的重任。據介紹,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數量驚人,歐美重要的美術館一年才舉辦十幾個展覽,而中國美術館卻高達200多個。

上海美術館、浙江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廣東美術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湖北美術館、天津美術館等都是省市政府投資興建並管理的美術館,大多建設于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有的是老館翻新,也有的則是剛剛建立不久;而浙江寧波、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城市,最近幾年也在美術館建設大潮中相繼建成了市美術館。

還有的美術館屬於中央美術學院等專業院校,有的美術館歸北京畫院、上海油雕院等各地畫院所有;北京的徐悲鴻美術館、深圳的關山月美術館等以繪畫大師的名諱命名的美術館,或者是政府型,或者是官方和民間共同投資的結果。

民營美術館的數量正在日益增加,看好美術作品的增值空間、出於個人的興趣愛好、美術産業的發展使然,是增加的原因。北京的宋莊美術館由村裏自己出錢建造;深圳的大芬村原本是個漁村,近些年專門生産外銷畫,在世界市場佔有很大份額,為歐美的低檔繪畫市場提供了大量複製品,賺錢不少,他們在村子裏也蓋了個美術館。廣州的時代美術館、上海的外灘美術館,都是民營的,而深圳的華·美術館,則由國企興建,上海的喜馬拉雅中心,是房地産商投資的美術館。在民營美術館當中,公認比較好的是北京的今日美術館,展覽辦得多,規模也比較大,而且非常國際化。

在日新月異的美術館建設熱潮中,有三個特點非常引人注目,第一是快,立項快,建設快,相互影響快。你有我也有,你建我也建,説開工就開工,並且紛紛邀請國際名家前來設計。第二個特點是大,據潘公凱介紹,這個大是與中國以往的美術館建設相比而言,大中型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現在計劃建的美術館大多都在兩三萬平方米以上,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更大了,有20萬平方米,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接下去正打算建的中國美術館新館,多達13萬平方米,恐怕在全世界的美術館裏面也算是大號的。第三個特點,是舊改新,這是從外國學來的,上個世紀50、60、70年代建成的一些工廠,現在為了減少空氣污染,已經把工廠遷走,廠房空出來以後都被用來從事文化創意産業,美術館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這已成為時尚。

合格的標準在哪?

定位不準可能成為空殼

儘管美術館紛紛落成,從建築上講很有特色,但並不意味著這就是合格的美術館。“部分城市建設美術館的目的似乎是為了裝點門面,結果變成了一個形象工程,至於美術館如何才是合格,怎樣定位,應該收什麼,藏什麼,展什麼,並不明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坦率指出了美術館建設中的弊端。

潘公凱認為,多數美術館建築都存有嚴重缺陷,不合格的不在少數,這是因為主管方、設計方對美術館的專業規範要求不熟悉,一些美術館,從館長到專業部門成員,95%都不是專業出身。設計師對美術館的功能要求也不清楚,以致設計上出現了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光照問題,很多美術館的展廳設有大量天窗,而天窗的光線又不便控制,導致陽光可以直接照射在作品上,對展品十分不利。展廳雷同也是個突出問題,有的美術館每個展廳都是同樣大小的正方形,不管什麼展覽,都得放在同樣大小的展廳裏面展出,機動性很弱。

美術館的定位缺失也是很多專家深感憂慮的問題。既是美術行家,又擔任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的諸迪認為,大部分美術館在建設與運作中都缺乏明確的定位。“定位”一方面指美術館職能的定位,另一方面指自身在地域文化發展格局或是大的美術發展格局中所處的角色定位。

新建美術館的空殼現象正變得十分明顯。潘公凱説,由於事先缺少定位,以致許多美術館一蓋就是幾萬平方米,可實際上又沒有多少有價值的藏品。諸迪説,目前很多美術館的收藏基本上是以展代收,這樣的收藏缺乏規劃;此外,被動型展覽在美術館也比較普遍,多是些社會需求的展覽,缺少自己的策劃。

收藏和研究都很弱,這樣的美術館很難説是合格的美術館。諸迪説,合格的美術館必須具備充分的公共教育和公共審美的功能,其前提就是要把美術館的基礎工作做紮實,包括研究、收藏、展示等。現在制約美術館的最大因素就是研究能力和收藏品質,尤其是研究,美術館的收藏如果沒有系統的研究做支撐,就會變得毫無目的,直接影響到收藏品質。在研究、收藏、展示、交流、公共教育幾大職能中,公共教育屬於應用層面,而前幾項才是公共教育的基礎。如果沒有高品質的藏品,沒有紮實的研究,沒有基於高水準研究之上策劃出來的展覽的話,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只能停留在表面。當下公共教育的品質不高,就與美術館這些基礎職能的缺失有著直接關係。

諸迪還認為,國有美術館儘管已被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實現了免費開放,可是並未如博物館那樣,成為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博物館雖然也承擔著美術展覽的職責,不過,這在地方政府的認知以及相關扶持政策中都是有所區別的,不提美術館就會導致美術館的基礎建設得不到重視和支援。

缺少固定展覽

畫廊業更欠發達

缺少體現美術館自身研究能力和收藏水準的固定陳列是目前國內美術館較為普遍的現象。對此,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不無憂慮地説:“想了解20世紀的中國美術或當代美術,應該到哪去呢?如果在各美術館都缺少這方面的固定陳列,看到的只是一些碎片,那觀眾就會感到十分茫然。”

據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分析,其原因在於,一是當前美術館空間總量仍然不足,面對龐大的美術創作群體和活躍的美術創作,許多空間不得不留給流動性的展覽;二是我國對於現代美術作品的保存和修復,技術與經驗還很不足,缺乏專業人才,“只藏不動”或“只藏不展”的現象嚴重。也有些專家認為,缺少固定展覽還在於經費不足和利益驅動,為了多賺經費,只能騰出場地去辦臨時性展覽了。

諸迪表示,在歐美等國,人們一定會去著名的美術館,因為這些美術館對視覺文化創造的經典有著很好的梳理,固定陳列的背後體現的就是這種梳理與研究的成果,是一種美術標準的權威顯示。

中國的畫廊業不發達也影響了美術館建設。諸迪認為,現在中國的美術館大都是展覽館,而非學術型、研究型的美術博物館,這顯然出於現實的需求,因為藝術家的新創作急需展示的空間。而在西方,這些展示多由畫廊承擔,畫廊具有發掘新人推出新作的功能。如果中國的畫廊業長期不發達,只偏重商業性而缺乏學術性,也會對美術館形成負面效應。因此他呼籲,應該在全社會建立良性的美術生態關係。

為了加強和規範全國美術館行業管理和分類指導,推動美術館的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化建設,2010年底,在自願申報的基礎上,文化部開展了首次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共評出了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廣東美術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湖北美術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9個首批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既參照了國際美術館的通行標準,也考慮到了中國美術館的發展狀況。這對美術館建設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起到了示範作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