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京城博物館能否多些義務講解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15 09:53:55 | 文章來源: 北青網

近日,北京博物館學會志願者專委會展開了一項面對全市所有博物館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市159家博物館,其中有志願者服務的僅為32家。

目前幾個綜合類大館如故宮、國博、首博等的志願者隊伍較為完備,但一些中小館的志願服務卻不盡如人意。由於志願者對一些中小館大多不甚了解,導致很多中小館難以招募到志願者。此外,北京博物館的志願者工作開展多年,但始終都各自為政,沒有一個部門掌握全市文博志願者的總體情況,更無從談起統籌協調。

中國農業博物館:志願講解員服務中斷

中國農業展覽館

位於東三環路邊的中國農業展覽館最廣為人知的是經常會舉辦各式展覽,卻很少有人知道,在農展館裏還有一個由六大展館組成的中國農業博物館。

開闊的場館、琳瑯滿目的陳列物、先進的展示手段,無不彰顯著農博館的深厚底蘊,可惜的是,在和講解員交談的過程中記者得知,平常館內觀眾偏少,有時候一天來不了幾個人。全館16個專業講解員一共負責6個場館,倒也忙得過來。可是農博館是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常會有學校組織學生來集體參觀,有時一來就是一二百人,這時候講解員往往只能忙著招呼學生們別走散了,根本顧不上講解。

這一説法也得到了中國農業博物館社教部主任林正同的確認。林主任介紹説,農業博物館完成改擴建並重新開放剛滿2年,館內工作繁重,不過,目前志願者招募工作已經被館裏提上了議事日程,按照設想,博物館將招募兩類志願者,一類是志願者講解員,除了要熱心博物館事業、對農業知識有所了解外,最重要的是志願服務的時間要相對能有所保證。另一類是“博物館之友”。這類志願者要求有專業特長且熱心文博實踐,招募進館後,他們將能為博物館的發展出謀劃策、策劃活動、組織講座等,會擁有更大的一個志願服務平臺。據林主任透露,目前相關的章程都已初步成稿,具體招募工作很快就將展開。

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館長也是講解員”

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位於北京的核心地帶、王府井東方廣場地下,在繁華的商業樓宇的襯托下,這裡的氣氛更顯冷清。門外是來往于地鐵和東方廣場之間的人流,門裏卻鮮有人來。記者在館裏停留的二十分鐘內,進館參觀的唯一一名觀眾,是位上了年紀的外籍女士。記者走進展廳,沒有找到講解員。“館長外出開會了,今天沒有講解。”一名工作人員主動表示可以暫代講解之職,介紹一下館內的情況。

整個300平方米的博物館,最核心的展示是50平方米2.5萬年前遺址地塊,展示古人類的用火遺跡和大量的燒石、燒骨、石製品和動物化石。還有80平方米的面積分割出來用於每年開設四場臨展。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博物館工作人員共8名,講解工作由館長負責,其他員工對館內情況都非常了解,館長不在的時候也能講。工作人員説,在2001年剛開館的時候,曾經很受關注,“在國際大都市中心發現古人類文化遺存,在世界上是第一個,所以非常轟動,平均每天有幾百人來參觀。”但是自2003年“非典”之後,觀眾的數量一直未恢復起來,“很少有人注意到這裡還有一個博物館。”他説,平時每天接待觀眾大約二十個人,寒暑假期,學生觀眾比較多。

“我們有招募志願者的意願,但是這裡客觀條件有限,館比較小,觀眾也不多。”館長李強告訴記者,目前館內具備講解能力的有四名工作人員,此前曾經和高校合作招募過一些學生志願者,“有的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比較淡薄,有的甚至只是走過場要一個實習履歷。”他説,“我們非常歡迎真心意願為社會做點事的人士能加入講解隊伍。”

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工作日最缺講解員

宋慶齡故居紀念館

在宋慶齡生平文物展館內,當記者向諮詢臺值守的人員詢問是否提供講解服務時,意外地碰到一位新上崗的志願者,“我是志願者,剛來一個小時。”這位志願者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手中拿著厚厚的一沓宋慶齡生平展的講解詞,上面還勾勾畫畫地做了一些注解,“我正在背詞呢。”

三點整,一位館方工作人員來到展廳,向正在參觀的十幾位觀眾招呼了一聲:“現在有講解,有興趣的觀眾可以過來聽一下。”然後開始了時長約四十分鐘的講解。記者了解到,這位工作人員在社教部任職,工作內容之一是招募和管理志願者講解員,同時也要承擔講解工作。她介紹説,申請成為講解員,先要填寫志願者報名錶,獲得一份詳細的解説詞,經過一個禮拜的準備後,館方將安排兩次試講,講解水準是否達到標準,由社教部的工作人員作出評判,合格後上崗。

“我們目前有20名志願者,以學生和白領為主,主要在週末服務,每次服務一個上午或者下午,每次講解兩場。此外還有一些對志願者的特殊需求,如小語種講解對志願者的要求比較高,一般都是外語專業的研究生,偶爾會承擔接待外賓的任務。”這位工作人員説,志願者在工作日大多都要上班或上學,因此週一到週五紀念館最缺人手,進入冬天淡季後,安排三場固定講解時間,分別在上午十點半、下午兩點、下午三點。

義務講解員

成為博物館好幫手

早在1986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嘗試招募志願者參與館內服務,但博物館志願者真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始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002年面向社會招募義務講解員。據國博社會教育宣傳部主任、志願者協會會長黃琛介紹,共有三千人參加過國博的志願招募,四百餘位通過考核正式上崗,很多志願者服務時長達到一千小時以上。目前在國博服務的96名志願者,相當一部分從2002年服務至今。現在平均每個週末都有30名志願者在國博為觀眾提供有水準的講解服務。黃琛告訴記者,明年春季,國博還將開展志願者講解員招募活動,每位志願者要先經過40個小時的培訓,才能獲得考試資格。

北京博物館學會志願者專委會主任楊丹丹同時也是首博社教部主任,她告訴記者,2005年首博新館開館前,在對專職講解員培訓的同時,也首次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講解員,“大約有150人最終入選。這些志願者的水準令人驚喜”,楊主任説,其中不乏醫生、教授、駐外使節等,他們學歷、學識高,社會經驗豐富,時間又充裕,上崗後很快便成為博物館裏一道流動的風景。此後,首博共招募過4批志願講解員,如今還活躍在首博一線的有150人左右,其中有7人連續五年簽約、累計志願服務時間超過1000個小時。

此外,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從2008年起開始招募志願者的北京天文館,目前也已在網站和微網志上啟動2012年度展廳志願講解員的招募工作,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和博物館事業的人士以及廣大天文愛好者都是其招募對象。志願者,已越來越成為各類博物館補充力量的一大渠道。

文博志願者平臺

目前一份名為《北京地區博物館志願者隊伍基礎數據調查》的問卷已發到全市所有博物館,調查內容涵蓋博物館志願者構成、志願者工作管理及招募、培訓等內容。據北京博物館學會志願者專委會主任楊丹丹介紹,調查將於年底前結束,為下一步建立統一的文博志願者平臺打下數據基礎。

據專委會初步摸底,本市現在開展志願者工作的博物館共有32家,佔到了北京地區博物館總數的20%左右。累計在上述博物館服務的志願者達到近萬人次,現在活躍在服務一線的志願者約為1000人,其中絕大多數在博物館從事義務講解。

據楊主任透露,市文物局目前正在牽頭建設北京文博志願者網站,屆時,網站將為全市文博志願者的統籌協調提供平臺。“也許以後各個博物館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公佈招募志願者的消息,供志願者挑選;而志願者服務人員過多的大館,也可以與小館對接,提供志願服務的支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