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各城市美術館應建立常設的美術史陳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6 10:32:0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作者:邱志傑

英語中美術館和博物館是不分的,只是在“Museum”前面加一個“Art”,實際上是“藝術博物館”。所以,美術館的使命和博物館相似:它們的核心是收藏,保管好每個時代的好定西。同時捎帶一個任務,把收藏拿出來展示。那麼多藏品,為什麼是調出這一部分而不是那一些來展示,得給出理由,於是有了策展。策展人就是以前收藏倉庫的保管員。藏品多了,放置的時候必須進行分類。不同的理論會導致不同的分類放法。於是倉庫保管員為了要給藏品貼標簽,不得不進行研究,保管員演變成為學者。展示要有效進行,不光是擺出來而已,所以最後又兼有教育職能。但所有這些都是後來的事情,一開初的基礎是收集展品。一個博物館,甚至本來也可以只是一個倉庫而不公開展示,這就相當於天一閣這樣的藏書樓。當然,現代趨勢是博物館的館藏要發揮最大職能,往往公開展示並承擔教育職能。這一點應該大家都同意。但是在中文世界中,美術館過多地是展廳化了。這樣的美術館,對應的是Gallery。也就是説,國內的美術館的重心是陳列館。

實際上,國內的美術館也都是有收藏的,而且收藏還挺好。只是通常情況下,收藏和展示並不掛鉤。我們看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這些家國內一流的美術館,其實都有一流的藏品。但是他們的展廳,基本上只是用來做臨時展覽。藏品本身很少用來在展廳裏展出。偶爾拿出來,總是令人震撼的。像中國美術館為了建國60週年大慶拿出來的藏品展覽,儘管有歌頌太平盛世的意識形態任務,但裏面還是有大量新中國60年最好的美術作品,我偶爾路過,為觀看一個臨時的當代展覽而去,無意中回顧一遍60年中國藝術的歷程,還是很有營養。美術館的豐富的收藏安靜地待在庫房中,有的藏品可能再也不曾出來見過天日。美術館還要另外為展廳中多種多樣的展覽支付策展、運輸的費用。

實際上,收藏才是美術館的主體。一個美術館可以只有收藏品的陳列而不舉辦別的展覽,而依然是一家完整的美術館。但如果只有各種各樣的展覽,沒有建立起一套收藏,就只是一個展廳。因此美術館的收藏品的陳列,應該成為這家美術館展出的主體。放眼看國際上有影響的美術館,無不是首先把藏品展示放在核心地位。

且不説展示古典作品為主的盧浮宮、展示印象派為主的奧賽美術館、倫敦的泰特不列顛等,就算是現當代美術館,也總是把藏品陳列作為核心。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紐約的現代美術館、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都是把兩層樓以上的展廳用來陳列他們的現當代藝術收藏,只拿出小于三分之一的展廳面積用來舉辦當代藝術家的個展或者策劃人策劃的臨時展覽。這種臨時展覽展期往往不會超過半年,一半都是兩三個月。而那些美術史陳列則往往五年十年才會調整一次。

這種美術史陳列展並不等於美術館藏品的全部,它也是經過思考和策劃,從美術館海量藏品中精選出來的學術展覽。因此,一次這樣的藏品展的策劃,其實就是一部美術史的書寫。前些年泰特現代換了藝術總監,把藏品陳列重新編排一遍,重新分類和書寫標簽,那就是美術史領域傷筋動骨的大事件。甚至只是在現有的收藏展中更換一兩件作品,也往往是要經過深思熟慮的,它標誌著一個藝術家美術史地位的變化。這樣的收藏陳列,最集中地體現了一家美術館的收藏級別和收藏方向,是這家美術館最重要的展覽。各大美術館都把它作為鎮館的核心展覽來做。

也許藝術界的行家們對於這些藏品陳列展都已經爛熟於心,每次來到美術館都是直奔那些臨時展覽。那也是因為行家們對於藏品陳列已經太熟悉了,也是因為它們總是在那裏靜候造訪。事實上,有心的藝術行家們往往也願意一次次地重新審視名家名作。而對於更廣闊的人群來説,美術史收藏陳列展是他們的一部教材。美術學院,甚至中小學生都直接在這樣的展廳中完成學習。這樣的藏品陳列,為普通人群提供美術史的基本視野,它對於普通人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各種各樣的臨時展覽。臨時展覽可以是當前驚世駭俗的新銳,可以讓人不解或存疑。長期陳列則必須理性和學術,同時能夠深入淺出地面對普通人。這是現代社會要求於美術館的基本服務。所以,在大多數美術館中,那些臨時的特展往往需要另外購票進入,而美術史的長期陳列則可以免費開放。

同時,人們也在這部活生生的美術史陳列中尋找通向當代藝術展覽的邏輯。長期陳列的存在,並非擠壓了當代作品的展示空間,而是為它們提供了必要的語境。長期陳列的存在,構成了普通人群面對當代藝術活動時必需的知識結構。

我們看到,上述那些大美術館,在並非特展的開幕日也往往人頭攢動,絕大多數觀眾並不是衝著臨時展覽來的,而是到美術館來重溫美術史。特別是對於外國訪問者,閱讀一遍這個美術史陳列,是了解一個國家文化歷史的必須途徑。這也是一個地方的美術館必須承擔的責任。

中國國內的美術館還沒有一家拿出藏品作長期陳列,我想這並非藏品數量和品質不足於形成這樣一個陳列展,而只是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鳥巢東面正在籌建龐大的國家美術館,今後肯定是大型展覽的重鎮。至於留在王府井的老中國美術館如何使用,有一種説法是給北京畫院做中國畫的專業展廳。在我看來,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就是作為中國美術史長期陳列場所的最佳選擇。歷史原因,中國美術史前期精品很多在台北故宮,國內的藏品很多在天安門東側的國博。但起碼可以形成從辛亥後100年的美術史陳列。在上次我所看到的新中國60年大展的基礎上向前擴展,加入民國時期的作品,應該是可以做到的。這樣,想像一下國內外遊客,看完故宮景山,對明清文化有了了解,向東走過沙灘五四廣場,來到美術館,通過藝術作品接著看百年來的中國文化,順理成章。不但中國美術館應該提供這種藏品陳列展,我們還希望在上海能看到從海上畫派到今天上海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在廣州能看到從嶺南派到當今廣東藝術家的經典作品。我相信,藏品的長期陳列,才能在大眾需求中激活美術館的活力,才是每一個地方的美術館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賦予藏品生命的必經之路。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