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廣東美術館將改建成 高端休閒文化場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5 09:48:02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正在廣東美術館舉行的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在開幕以來的一個月時間裏,參觀者已達近4萬人次,超越了歷屆三年展參觀人數的規模。這令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歡欣不已。“我們是要把廣州三年展做成文化惠民的展覽,而不是把它當做是一個跟公眾有距離的藝術展。”羅一平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稱。

本屆廣州三年展以“元問題:回到美術館自身”為題,圍繞著廣東美術館改擴建工程而展開,對美術館由傳統模式向當代模式轉換的文化邏輯進行諸多“元問題”的追問。羅一平透露,改擴建後的美術館將走國際化路線,打造成高端的休閒文化場所,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閒功能。

焦點1

改擴建將加強休閒功能

“未來的美術館將走國際化路線,國外的展覽館是展覽的面積很小,休閒的面積很大”

在廣東美術館門前,一座巨大的被綠色布簾覆蓋的臨時棚架遮蔽了大門。大門兩旁,兩座彩色幕布圍欄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羅一平解釋,正門的棚架是為了配合三年展主題搭建的,而兩旁蓋著彩色布的鐵架是藝術展品。“這體現了這次三年展的主題,‘拆’和‘建’。”羅一平説,“拆建就是改掉那些不好的地方,就是把美術館很亂的一些東西遮住,讓它成為一個新的整體。”

按照原先的計劃,廣東美術館改擴建和三年展同步進行,美術館的“拆”和“建”被作為行為藝術展出,最後建成的新美術館則作為三年展的重要作品。由於美術館改建工程延遲至2013年,最初的構想已無法實現,但羅一平並不認為這會對三年展原本的主題造成很大影響,具體的展覽項目仍將照常進行。“我們只是把原來預計做三年的主題展覽壓縮到一年半時間,到了2013年,我們會在北大中國美術館做論壇,聽取大家的反饋,再來作全面的總結和學術歸納。”羅一平説。

左右廣東美術館改擴建的聲音不只來自專家和設計師。在美術館一樓進門左側,眾多藝術家和市民對美術館改擴建的意見被收錄進“心目中的美術館”活動中,作為展覽的一部分呈現。“美術館不是美術家的館,也不僅是文化學者的館,它是市民的館。”羅一平説,“我們會把這些意見融合在一起彙編起來,不僅是我們美術館館裏看,還會把這些意見上報給文化廳作為參考。”

對於市民關心的美術館將如何改擴建的問題,羅一平透露,這主要看設計師怎麼來重新演繹新美術館的理念。未來的美術館將走國際化路線,請國外的設計師做出整體的設計概念,剩下的由國內設計師負責。“國外的展覽館是展覽的面積很小,休閒的面積很大,而國內的觀念不一樣,大家還是習慣於美術的博物館。”羅一平説,“美術館改擴建後,會加強休閒功能吸引公眾來參觀。”

“美術館和二沙島的休閒文化要聯繫在一起,但它是高端的休閒文化場所。”羅一平強調。

焦點2

觀眾與美術館有更多互動

“如果週六、週日來美術館,大家就能看到很多家庭在很認真地看畫、畫畫,很有意思”

每逢週六、週日,美術館總有幾片區域被淹沒在歡笑童聲的海洋中。美術館的少兒培訓部設置了一個在展覽中找藝術元素的活動,動員這些學生家庭找出藝術作品中的元素,把它們拼湊成心目中的美術館。羅一平介紹,“如果週六、週日來美術館,大家就能看到這些家庭在很認真地看畫、找元素、畫畫,很有意思。”

與公眾産生更多互動的“親密接觸”,無疑是近年來廣東美術館最大的改變之一。步入美術館大廳,“元問題:回到美術館自身”的展覽主題字樣佔據了一整面墻壁。樓梯口處豎立著一塊巨大的簽名板,不少經過的觀眾正用筆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和話語。

“我們有幾塊這樣的留言板,而且會定期更換。”羅一平介紹説,“這是觀眾與美術館互動的一種表現,表示觀眾願意參與其中,哪怕是隨便寫幾個字,畫點什麼東西,都表達出他有參與的慾望。”

據了解,在三年展啟動期間,廣東美術館志願者團隊向公眾提供免費的定時導覽服務,引導觀眾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展覽的時候,還以為這是一座微型的熱帶叢林……”在比利時藝術家坤·凡麥西爾林的“世界雞繁殖計劃”展覽前,講解員正繪聲繪色地向觀眾講解每件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對觀眾提出的問題耐心給予回應。偶爾還能見到穿著中學制服的三五成群的學生,以好奇的眼光打量著各具特色的藝術品。“我們希望公眾能真正參與到和美術館的互動中來,這也是文化惠民的一種體現。”羅一平説。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