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書之道,惟勤與悟
我很小就開始練習書法。記得當年在部隊,我經常在小鐵桶裏裝上石灰,摻上水,用個刷子見墻就寫,部隊上一些需要書寫的任務也都交給我完成,無形中使我得到了充分鍛鍊,為我今後寫大字不怯場打下了基礎。1953年我到河南信陽步兵學校學習,一有機會就到信陽城裏的一個舊書店裏翻看字帖,雖然七八本帖都被翻得不成樣子了,但每次去我都看一看。店裏的墻上還貼著一張沒有頭尾的書法拓片,這張拓片像是王羲之的墨跡,我非常喜歡,拿著小本逐個字地照著寫。去的次數多了,店裏的一個老同志都認識我了,看我那麼喜歡,就把拓片送給了我,我如獲至寶,又買了王羲之的《聖教序》和《蘭亭序》,拿回去後我就對照這張紙認真地寫。1959年我來到北京,像進入了書法的海洋,到處都是名家題的牌匾,故宮博物院裏有許多古代書法碑帖,這些都讓我如醉如癡。故宮裏面郭沫若題的字,讓我感到了書法端穩、灑脫的氣韻,特別有力度,我就下決心學郭沫若的書體。於是到處找郭沫若的書法,從報紙上剪報、買郭體字帖、到榮寶齋借郭沫若的真跡,拿回來反覆臨摹,臨摹了好幾年。後來我寫的郭體字可以亂真。這是我由“臨”到“立”的過程,學一種字體就要學透它並記住它。後來我意識到學郭體固然好,但總跟在人家後面走也不是辦法,學習畢竟是過程、是手段,不是目的,我通過學習郭體來改造自己的自由體,要想使書法能夠立得住,形成氣候,還要進行“變”和“創”。後來我加入了王羲之行書以及蘇、黃、米、蔡各體,甩開郭體,進入到第二階段,把魏碑和隸書的筆意加入到行書裏去,使書法更蒼勁、古拙。其中有一段時間,由於一直不練習郭體了,而新的書風還沒有完善創立,因此寫得很糟糕,心裏很苦惱,一些朋友甚至家裏人都勸我還是寫郭體。但是我想還是得改變,寫一輩子郭體是不行的,學人家是必須的,但學書法的最高境界還是要寫出自己的風格。我的認識是:“學書之路,本乎於心,心之所向,手必趨之,且趨且變,當何快哉!”現在有人向我學習書法,我也是通過自己的體會告誡他們,要變要創。這裡面也沒有什麼捷徑,有八個字是要記住的:一曰興趣,此學書之動力也;二曰勤奮,此學書之保障也;三曰悟性,此學書之羽翼也;四曰路徑,此學書之方向也,四者相輔相成。古今大家,概莫能外。我希望各位學友要寫高雅的東西,把自己的心寫進去,寫出自己的特色。把握“臨、立、變、創”的關係,“臨”要貫穿始終,悟進去後,就可以與帖對話,那上面有真東西。初學者要抱住一本帖反反覆復地臨,不要朝秦暮楚。學習書法是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情,往往是費力不討好,寫上十年八年的也不一定會怎麼樣。所以大家學習書法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真正深入下去,踏踏實實地學習,一定會有收穫。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學書之道,惟勤與悟。勤能補拙,悟則生靈,此學書之妙途也。”
《禮器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