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書法創新莫丟傳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21 09:21:41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在西方藝術學的體系框架之中是沒有位置的。但是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它卻和其他的藝術門類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且佔有極高的地位。上千年的書法史,使得這門藝術深深地融入了民族的血液之中,國民心中形成了牢固的審美定式,幾乎無人不曉二王以及顏歐柳趙。這種業已固化的審美定式,是難以改變也是不應該改變的。這種審美定式其實就是書法標準,只能意會卻難以用準確的文字語義表述完整。

由於古人前賢早把中國書法所有美的元素及角落佔盡,於是,近30年來,一些不安於現狀的書家只好另辟蹊徑。古人不是把美佔盡了麼,那麼我就去追醜,而且是越醜越好。筆者認為探索創新需要勇氣,絕非壞事,至少它可以給書法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參照依據,但也絕非都是好事。

回視30年來的書法變遷,各種主義、各種派別輪番登場,在展覽機制和比賽利益的驅動下,書法委實離傳統的精髓越來越遠了。書法是用漢字寫成,從古至今,字體書風一直在變,寫手和刻手因人而異,要探求一個共同的標準也的確很困難。

10年前,在某次國家級重要展覽中,我見識到了什麼是現代書法,其中有一幅作品寫了4個大字,我端詳了近10分鐘愣是不認得一個,實是慚愧不已。這時,一位著名書法老師帶著幾位學生走到該作品前,有學生問老師這是寫的什麼字?老師看了半天后搖搖頭,也沒認出來。一位“好事”的學生找到一名工作人員求教,該人説他也不認得,並説,作品下方有銘牌,作者姓名、作品名稱都寫在上面,學生説作品下面沒看見銘牌,後來工作人員從垃圾筐裏找到了銘牌,原來是掉到了地上被人拾起扔到了垃圾筐。

筆者十分贊同姜壽田的觀點,他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一個突出的文化現象便是書法熱與美學熱,而其潛在的背景則是整個社會的文化熱。如果沒有文化的恢復——這包括對傳統文化的確認,書法熱就不可能出現,而書法熱本身就是文化與審美的雙重産物。隨著書法熱的不斷推進,書法的現代性問題開始提了出來,遵循傳統的書家被冠之以因循守舊的帽子,創新者以與時俱進自居。而頗具悖論的是,先鋒派書家對書法的現代性價值訴求首先表現為對傳統書法本體、大眾審美定式的否定——顛覆和解構漢字。頗為令人不解的是,這種表現為文化上的盲視和災難性的創新行為,卻沒有遭到書壇普遍抵制,甚至還受到懷有各種心態的書法人士的一致褒獎,被視作書法現代性的創舉,這的確令人費解。究其原因,這恐怕與盲目的西化激進主義有關,他們的共同之處就在於對傳統文化本體論的顛覆。

與“現代書法”遙相呼應的現代派書法理論,以西方現代抽象主義為理論範式,以創新和改革為旗號,力求為古老的中國書法做一種西式的外科手術式的解構。他們偏執地認為只要書法還在傳統原則下書寫,還沒有走向視覺中心的線條表現與結構設計,那麼書法便不具備現代性,便需要文化重構,這反映出文化西化論者和書法西化論者的立場和心態。

對於中國書法而言,並不存在需不需要現代性的問題,而是如何追尋和如何確立現代性的問題,中國書法走向世界決不能以喪失書法本體為代價,而是應在確立自身文化審美範式的價值原點上體現出人類共有的審美價值。當先鋒派書家照搬日本墨象派和西方現代抽象主義時,其現代性何在?書法的現代性不應僅僅停留在表現形式上,而應表現在對文化規約的認同上,失去這一點,其所謂現代性便無從談起。書法的根在中國,是我民族的瑰寶,千百年來我們這個民族對書法已形成牢固的審美定式。世界如果認同我中國書法固然是好,即便是不認同又有何妨,為什麼又非要使其成為世界的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