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演出

北京國際音樂節落幕 22場演出帶來高端體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1 10:08:21 | 文章來源: 北京晨報

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式上《帕西法爾》首次亮相中國舞臺。
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式上《帕西法爾》首次亮相中國舞臺。

10月31日伴隨著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歌劇《帕西法爾》無與倫比的中國首演最後一場,第十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圓滿落下帷幕。作為首都文化舞臺一年一度的音樂盛會,本屆音樂節以“向大師致敬”為主題,在28天時間裏相繼推出22場精彩演出,同時創紀錄地上演了多達5部經典歌劇劇目,並獻上了多部作品的中國首演,為北京觀眾帶來一如既往的高規格、高水準的音樂欣賞體驗,更為國內古典音樂演出舞臺樹立了全新的藝術標桿。

五大板塊創歷史新高度

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給人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諸多響亮的歌劇作品以及他們背後的作曲家,整體策劃、主題鮮明、板塊組合以及“節中節”的巧妙設計,都不能不讓人對音樂節藝委會的專業和智慧為之讚嘆。

“向大師致敬”是本屆音樂節的主題,恰逢瓦格納和威爾第兩位偉大的歌劇作曲家誕辰200週年,本屆音樂節推出了“節中節”的“威爾第迷你音樂周”和包括歌劇《帕西法爾》在內的一系列極具特色的瓦格納作品演出。這也成為了本屆音樂節分量最重、體量最大的兩個板塊。今年恰逢英國作曲家本傑明·布裏頓百年誕辰,波蘭當代作曲家潘德列茨基80壽辰和不久前剛剛獲得普利策音樂大獎的華人作曲家周龍的60壽辰,北京國際音樂節匠心獨運地策劃了包括《戰爭安魂曲》、歌劇《彼得·格賴姆斯》以及一場音樂會的“布裏頓板塊”;兩場由潘德列茨基大師親自指揮演奏自己作品的“潘德列茨基板塊”和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創作並首演交響史詩《九歌》的“周龍板塊”。五大古今作曲名家板塊,讓北京國際音樂節前所未有地在學術上和觀賞性上都達到了一個歷史的新高度,成為今年全球音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布裏頓歌劇首度亮相中國

本屆音樂節將布裏頓的傑作《戰爭安魂曲》和音樂會版《彼得·格賴姆斯》首次搬上北京舞臺。這些作品堪稱絕世之作,但很少為國內觀眾熟知,故很難在一般的演出中出現,而它們的亮相標誌著音樂節所建築的藝術高度,更是傳遞出北京國際音樂節精準獨到的眼光和海納百川的胸懷。來自英國的倫敦之聲合唱團以及眾多歌唱家們,在杭州愛樂樂團的合作下,以純正的布裏頓風格和高水準的演唱,徹底征服了北京觀眾。

迷你音樂周展示威爾第

由義大利維內塔交響樂團和合唱團帶來的“威爾第迷你音樂周”在本屆音樂節上相當引人注目,一部《安魂曲》,一場歌劇明星音樂會加上《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三部歌劇,讓喜愛義大利歌劇的北京觀眾驚喜不已,一週的時間裏,過足了威爾第歌劇癮!令北京觀眾大開眼界的是,如今的義大利歌劇在舞蹈場面也不再“講究”芭蕾傳統了,五男五女的街舞隊,拿著大頂在舞臺上做出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旋轉,竟然講的是貴族的舞會、吉卜賽人的鐵匠舖和吉卜賽人的炫舞……

《九歌》彰顯古詩樂韻

如果以音樂作品的成就來看,本屆音樂節上周龍的新作交響史詩《九歌》,當仁不讓拔得頭籌。在2011年他的委約英文歌劇《白蛇傳》首演北京國際音樂節之後,旋即榮獲美國普利策音樂大獎,而這部《九歌》竟然也是在《白蛇傳》創作之初就開始動議的。與《白蛇傳》相比,這一次由林大葉執棒廣州交響樂團首演的《九歌》,顯現出周龍更加飽滿的自信和對於中文、古代詩歌以及各種中國民間音樂素材在現代作曲觀念下的運用揮灑自如。對於兩男兩女的獨唱在聲音、音色的趣味使用上令人拍手叫絕,而他對於中國古典詩歌與現代音樂技法的融合更是達到了一個中國音樂創作的新高度。

合製《帕西法爾》與世界同步

瓦格納歌劇從來都是最為引人關注的,它的版本詮釋和角兒的表現從來都是“瓦迷”和評論家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本屆音樂節與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德國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聯合製作的這部瓦格納封筆之作《帕西法爾》,讓北京與薩爾茨堡全面接軌,讓北京觀眾在第一時間看到了當今最前衛的瓦格納製作和在前衛意識下的瓦格納戲劇思想的詮釋。世界最高水準的演唱保證了《帕西法爾》在北京首演的藝術品質,而瓦格納專家古斯塔夫·庫恩讓中國愛樂樂團脫胎換骨變成了一支德國瓦格納樂團,更是讓《帕西法爾》在北京有了原汁原味薩爾茨堡的感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