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振華
前不久參加一個國際雕塑創作營的方案評審,從800多件投稿中評選出30件方案,這些來自國內外的方案,統一用A3紙列印出來,鋪滿了一個大的會議室。
面對這些五彩繽紛的電腦效果圖,最難的是對它們做出判斷。如果是立體模型,就非常方便了,但現在流行平面的電腦效果圖,這種圖很難讓人如實地通過想像把它還原為三維空間的物體。電腦軟體的背景渲染、剪貼著色等各種功能,很容易把一個平庸的造型打扮得花枝招展。如果因為圖做得好,就選上這個方案,很可能在進入實施的時候,發現這個作者根本就沒有做過雕塑。
倒是偶爾出現的幾張手繪素描草圖,比較吸引眼球。儘管它只憑線條造型,也沒有顏色,但是,至少一眼看上去,馬上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雕塑水準。一般來説,雕塑家的素描和畫家的素描是不一樣的。雕塑家的素描更多考慮大的空間關係,考慮形體的體量、塊面、轉折等等,與畫家的素描相比,它並不一定摳細部。所以,只要一看素描,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學雕塑出身。
本來應該是匿名評審的,但為慎重起見,有人建議,打開原本密閉的投稿者姓名和工作單位,這樣有助於對投稿人有一個基本了解,避免讓完全沒學過雕塑的人僅憑效果圖而入選,後來主辦單位採納了這個意見。
從這個建議可以引發許多聯想:因為電腦技術的原因,一個公平的程式可能會産生出不公平的結果;這個建議可以看作是電腦技術在挑戰原本強調公平的評選規則;在電腦面前,身份的問題重新被重視和強調……
當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因為技術的原因,人的某些能力和素養變得不容易被證明。
人的設計能力就是這樣。過去,考察一個人的設計水準,非常簡單,拿起筆勾一張設計草圖,其水準高下,立馬顯現。進入到電子時代以後,情況就不同了,電腦變成了筆,人們拿出來的不是手繪的草圖或者效果圖,而是由電腦製作出來的圖紙。
當然,電腦也是人在操縱,電腦效果圖也分高低,它的水準也是可以判斷的,但是在人的某些基本能力方面,電腦無疑為人們增添了很多,又掩飾了很多。這一方面説明瞭電腦對人的幫助,它成為人的延伸,成為人的有力助手;另一方面,電腦所具有的虛擬、複製、儲存、粘貼等等功能,又消解和弱化了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它既在幫人,同時又在毀人。
所謂毀人,是讓許多設計師失去了手繪能力,就像現在許多大學生拿不出一手像樣的字一樣,現在設計師手繪圖紙越來越少。這是一個惡性迴圈,越是不畫,越不敢拿手繪圖紙去與電腦圖紙PK,那設計方案的徵集就只能是電腦效果圖的天下。
藝術家、設計師手繪能力的下降,固然與電腦在某種程度上部分地替代了人的這種能力有關,但更重要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這些,它在相當的程度上剝奪了人和事物之間真實的關係。手繪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通過自己的身體,手眼一致地展現和表達人和對象之間的關係。所以,手繪的效果圖更能把人的身體感受帶到畫面中。
也許,在雕塑方案徵集的過程中,不收電腦效果圖,只收手繪圖紙,問題會簡單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