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博報

孫振華:通過雕塑閱讀城市(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1 15:03:16 | 文章來源: 孫振華的藝術空間

請允許我為大家講關於雕塑的三個故事:牛的故事、獅子的故事和深圳人的故事。這三個故事發生在中國的年輕城市深圳,我希望通過這幾個故事,以及與這些故事相關的圖片來説明三十年來,中國雕塑藝術和城市的關係,雕塑和城市,這種相互證明,相互印證的“互文性”的意義何在?

一 牛的故事

1998年,深圳市政府做出一個決定,把這個城市的象徵──《開荒牛》的塑像由市政府的院內搬到大門外的小廣場上,這一舉動受到了市民的熱烈歡迎,從1984年到現在,歷時14年的關於這個牛的故事才最終劃上了句號。這件深圳最著名雕塑的搬遷,看起來只是一個位置的挪動,但是從城市空間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舉動。

1984年,建設初期的深圳決定做一件雕塑,來反映這個城市的建設者對於建設深圳經濟特區這樣一個新創舉的理解。當代中國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潘鶴教授承擔了這個工作。潘鶴教授選擇的是牛,這個中國人最為熟悉的農耕文化的符號。牛是中國農民的寶貝,從古到今,中國人通常將人的許多優秀的品質附著在牛的身上,如憨厚勤勞、不圖回報等等;將一個人比喻為牛,在中國是很高的讚賞。潘鶴教授認為,深圳的建設者也象牛一樣,他們任勞任怨,不圖回報,為了挖掉窮根,破除舊的觀念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地開墾。

富於戲劇性的是,潘鶴教授的美意並不為所有的人理解,他們並不反對潘鶴教授的立意,而是對雕塑這種方式感到陌生和不理解。當時一位負責審批政府財政支出的官員反對建設這件雕塑,他的理由是:為什麼建一個假的牛比買一頭真的牛還要貴,他認為這是浪費。潘鶴教授和他的上級官員跟他作了很多的解釋,説這是一件鑄銅的藝術品,以一頭真牛的價值無法與之相比,但他仍然堅持不同意撥出這筆經費。直到後來,憤怒的市長將他調離到其他的工作崗位,牛的費用才得以落實。這個現在看起來近乎笑話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有關城市雕塑的狀況。古代中國,沒有城市雕塑的傳統,深圳由一個偏遠的小鎮在走向城市化的過程中,許多人對為什麼要建設城市雕塑的不理解,這並不讓人感到奇怪,中國的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情形。

牛的故事到這裡並沒有完,當時在建設開荒牛的時候,更多地想到的是讓這件作品成為政府官員的警策和象徵,沒有考慮和城市公眾的關係,牛的塑像建成以後,獲得了全國美展的金獎,受到了深圳乃至全國的歡迎,牛的意象和特定的蘊含在公眾中引起了廣泛的共鳴,但是絕大多數的市民只是在電視或者圖片上看到它,因為政府大院的警衛制度,使普通市民不能隨意地進入院內和他們所喜愛的《開荒牛》拍一張照片。隨著這尊雕塑的名氣越來越大,市民們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反映他們要求將牛遷出政府大院的要求。然而,一尊雕塑建成了,要搬遷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直到1998年,市民終於如願以償,開荒牛來到了市民中間,《開荒牛》的放置位置的變化,與中國城市雕塑不斷走向公眾的歷史進程不會是沒有關係的吧!

開荒牛的雕塑在藝術上,與1980年代的深圳市其他主要雕塑一樣,大多數採用的是現實主義的雕塑語言,它們通常以具象的手法,通過易於辨識的人物,動物來講述一個故事,寄寓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和觀念。例如《艱苦歲月》、《女媧補天》、《林則徐》、《后羿射日》、《山鬼》等等。這些作品,説明瞭深圳在這個時期還缺乏自己的語言的城市雕塑與二十世紀中國主流雕塑的繼承關係。

二 獅子的故事

進入1990年代以後,深圳的城市建設有了一個高速度的發展,這個時候的城市雕塑的概念已經被廣泛接受,前一個時期的那種假牛為什麼比真牛還貴的笑話再也聽不到了。在深圳,發展城市雕塑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可是如何建設城市雕塑,建設什麼樣的城市雕塑仍然是一個問題。

這裡,我們所講的獅子的故事,就是想表明,在一個轉型期的社會裏,各種觀念陳雜,各種樣式並置的實際情況。以及這種情況給城市的公共藝術所來來的影響。

深圳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不僅引進了外來的科學技術,也引進了外來的雕塑文化,從有關的圖片裏我們就可以看到深圳的許多雕塑有著明顯的模倣痕跡,模倣的過程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很難避免的。

可是另一種現象更加引人注意,這就是城市街頭大量獅子的出現。這些獅子多半在金融、證券以及一些企業的門口,它們或是鑄銅的,或是用石頭雕琢的,它們的造型是模式化的,有著一定之規,在大門的兩邊以雄雌相對的方式出現。如果説,深圳這個城市不斷在朝著國際化的目標邁進的話,這些獅子則是非常不國際化的,它建造的基礎是置根於民間的約定俗成的古老習慣。外形兇猛的獅子具有鎮宅的功能,它可以驅逐邪氣,為主人帶來好運。在中國,早在東漢時期,也就是在兩千年前,古老的雕塑藝術中就出現了獅子的造型,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獅子這種符號,始終沒有被中國人所拋棄。儘管在這個城市全部都是新的現代建築,但是這種獅子的造型卻和它們共生,並成為風氣。

這種不協調讓不少的雕塑家痛心,他們認為這是缺乏文化的一種表現,他們希望能夠通過某種方式,阻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並拆毀已經建好的獅子,但是,這些人所希望的並沒有發生,獅子仍然在建造著,這不妨礙獅子的主人同時追逐著時髦的現代生活。與此相映成趣的是,在這個城市裏,一些十分西方化的雕塑也在建造著。

獅子的故事是一個引人思考的問題,在深圳這個城市裏,獅子不是一個美學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功能的問題,它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問題。一種古老的雕塑樣式在中國十分年輕而又十分現代的城市裏頑強地出現,顯然它們有廣泛的大眾文化心理的支援,這些獅子讓我們無法簡單地面對,我們無法簡單地做出判斷,獅子的出現是必要的,還是不必要的。獅子的故事讓我們思考,傳統與現代城市的關係,什麼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什麼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什麼又是這個城市所需要的?

與之對應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渾身“金元寶”的《蓋世金牛》,與《開荒牛》相比,《蓋世金牛》的出現不動聲色地反映了城市文化心理的嬗變。

三 深圳人的故事

1998年,深圳市的城市規劃、土地管理部門決定將城市的14塊公共空間改造成街心花園。戚楊建築與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承擔了其中園嶺社區公共空間改造的規劃和設計工作,於是引出了深圳人的故事。

在這個項目的規劃設計中,戚楊公司認為,過去的城市規劃和設計通常都是規劃師和設計師塞給社區居民什麼,他們就要什麼,這一次,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設計口號:“讓社區的居民告訴我們做什麼”?他們設計了詳細的調查問卷,徵求了近百名社區居民意見,後來決定在這個地方做一組平民的雕塑,他們與深圳雕塑院的藝術家合作,進行商討,取得了高度的共識,經過不斷深入的討論,方案越來越細緻和完備,當這個叫《深圳人的一天》的設計方案在深圳城市規劃展示廳與市民見面的時候,得到了市民的肯定。

在實施方案的時候,設計師和雕塑家選定了1999年11月29日,和過去總是挑選“黃道吉日”不一樣,這是隨意挑選出來的普通的一天,在這一天,由記者,設計師和雕塑家所組成的幾個尋訪小組,遵循陌生化、隨機性的原則,分別尋找18個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不同層面的普通人,例如,清潔工、退休老人、教師、服務員、外來求職者、工人、政府公務員等。應該説,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故事,這個尋找的過程既是公共藝術活動的一個部分,也是一個社會學的調查,它可以測試出公眾對於雕塑的態度,特別是,當雕塑的主人公由過去的英雄、名人變為普通市民,變為他們本人的時候,他們對此的態度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尋訪的活動是成功的,在尋訪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小故事,這些故事的背景都和這個特定的時代,和每個人的不同的生活狀態有著密切的關聯,而這正是活動的策劃人的目的,他們正是希望以十分真實的態度,反映出這個時代生活的原生態。讓雕塑象化石一樣,真實地保留住歷史的一個片斷。在徵得這18個人同意的前提下,他們的真實姓名、籍貫,和工作單位都將鐫刻在各自的塑像旁邊。

在人物的塑造上,他們提出將“雕塑家的作用降到零”的口號,這當然是一個比較極端的説法,它的意思是,要求雕塑家不要象過去一樣,只是將模特作為自己的工具,利用他們來表現自己的觀念、技巧和手法;現在要求雕塑家最大限度地尊重模特,以最忠實的方式,將人物原樣翻制出來。

除了18尊與真人等大的青銅塑像外,人物的背景墻上,還雕刻有“數字的深圳”等有關資料,這一天城市生活的有關資料,如蔬菜價格、股市行情、天氣預報、空氣品質、電影預告等所能收集到的各種數據都將盡可能的反映上去。同時,背景墻還有音響系統,它將這一天的電臺廣播錄音在現場滾動播放。

這就是目前正在發生的深圳人的故事。在中國,深圳是一個新的移民城市,這個城市缺乏歷史,缺乏故事,城市的規劃者、建設者和雕塑家希望面向市民,留下有關這個城市生活的故事和記憶。這些故事在今天看起來也許是極其普通的,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將會顯示出獨特的魅力。

在今天的深圳,除《深圳人的一天》外,還出現了其他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作品,例如在深圳著名的旅遊區華僑城的《都市風景線》,也受到了深圳市民和外來遊客的歡迎。

可以作為此時期城市視覺背景的,還有在深圳街頭出現了非常著名的另一種“牛”,《家園》,這件作品獲的全國城市雕塑的優秀作品獎,它和《開荒牛》、《蓋世金牛》一起,無意中形成了一個系列的城市文化故事。

一批國外雕塑名家的作品也在這個時候進入深圳。

深圳城市雕塑,表達了藝術家對於城市、文化、生存和居住的環境的思考,也是城市和雕塑相互對話,相互選擇。“獅子”、“牛”、“深圳人”代表了不同歷史意味的空間意象,它們作為城市的表徵和符號,指向了這個城市的內心深處。通過這些雕塑閱讀城市,也許是我們把握城市心路歷程的一個獨特的角度。

相關文章

·孫振華:公共藝術的邊界

·孫振華:走向世界和尋找中國——關於劉永剛的《愛擁》系列雕塑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