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相統一,將二者科學運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各領域,正確回答和處理了一系列重大關係問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蘊含鮮明的人民立場、彰顯深厚的人民情懷。
要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必須從其源頭上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通過理論對實踐活動及感性世界的合理抽象與科學再現,感性現象背後深刻的實踐本質得以在理性認識的層面揭示出來。
把握世界大勢是把準中國時代方位、作出科學戰略謀劃的前提,是把握中國發展前途命運的關鍵。 掌握歷史主動是中國共産黨人創造一百多年輝煌的成功密碼,也是開啟新征程、奪取新勝利、把握中國前途命運的金鑰匙。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步伐,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環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數字技術創新生態治理路徑和模式,為人民群眾提供系統化的環境服務。數字化賦能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數字化、智慧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路徑。
基層社會治理是城鄉社區治理的簡稱,效能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所向。只有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治理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導,才能使基層社會治理“釋放積極效能”,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的效能。
11月28日,在廣西岑溪市南渡中心小學,老師在指導小學生練習當地非遺項目——竹芒編織技藝。 (作者:肖卜文 陳瑞來,分別係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湖南中醫藥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起強大合力,蹄疾步穩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紮根生活、紮根人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鬥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應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創新方式方法,進一步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