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讓全國人民記住了“哈藥集團”這個名字。這家始建於1958年的老牌企業,位列全國醫藥百強,其“做良心人,制精品藥”的企業理念也頗受社會推崇。然而,如今當哈藥集團再次進入輿論視野,人們看到的卻是藥廠附近居民常年不敢開窗,夏天都要戴口罩;地上堆的、水裏流的、空中飄的污染物可謂種類繁多,形式多樣。
這並不是一個窮得沒有錢治污的企業。哈藥集團在 “十一五”期間,連續5年蟬聯中國制藥工業企業百強第一名,其旗下四大品牌價值持續攀升,已超300億元。但是,有錢為什麼不治污?是不願意花錢,還是花錢也治不了污?沒有真相。當然,更為關鍵的是,即使當地民眾怨言滔天,媒體一次次揭露曝光,看起來,也絲毫阻擋不住企業在排污這條道路上一路走到底。在這過程中,企業就充分地顯擺了自己的某種能量。你曝光你的,我污染我的。你反對你的,我繼續賣我的藥。【詳細】
企業的效益固然重要,但是民眾的健康權更不容漠視。污染的持續對藥廠意味著利潤,但對於居民卻意味著健康權的流失。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可選擇項並不多。本質上這不是一個在污染和民眾健康之間尋求某種平衡的問題,不是可以對排污問題視而不見、得過且過的問題,而是在以人為本的發展視角下,企業生産經營利潤的獲取,其核心是民眾的權益。脫離了民眾的權益,即便能造出更多的好藥,意義又何在?一邊是藥品的生産,一邊卻是藥廠的污染,這樣的藥物也不免帶上了些許黑色幽默。“追求人類健康”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詳細】
聯想到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除了企業受利益驅動、社會責任嚴重缺失之外,似乎總也少不了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失察、失職乃至縱容的影子,往往是,政府與企業已經形成了一條“利益鏈”,企業撈錢、政府撈政績。“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方式,如何讓哈藥這樣的“老虎企業”能夠有真正的環保意識呢?
企業是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但離不開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和制約。哈藥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置公眾的健康和環境的保護於不顧,除了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之外,與政府的監督嚴重缺位乃至縱容也不無關係。而要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污染問題,特別是地位和影響都相當高、相當大的企業的污染問題,就眼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關鍵還在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有沒有“打老虎”的決心、有沒有“一視同仁”的工作作風。唯有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能夠“一碗水端平”了,環境污染問題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決,企業的責任意識才能夠真正確立。【詳細】
哈藥集團利稅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三成、每年銷售收入40多億元,以至於當地政府“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在企業搬遷的問題上投鼠忌器,難以壯士斷腕。
培根説過:“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十倍于犯罪”。治理污染“刑不上名企”,其危害遠遠超過企業污染本身。一方面,“抓小放大”,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透支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也造成極壞的“破窗效應”,導致污染問題愈演愈烈;同時,對污染企業的縱容,就是對人民健康的無視,群眾不得不繼續忍受廢物、廢水、廢氣的困擾,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GDP讓路。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共建生態文明,共用綠色未來”。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共建生態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都必須履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治理污染徹底走出“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的怪圈,嚴格執法,秉公辦事,讓每一起污染行為都能得到有效處理。【詳細】
哈藥這個“做地道藥品,做厚道企業”的“百強企業”幹了件既不地道也不厚道的事兒,而且還在屢遭投訴、屢遭曝光的情況下很淡定地繼續水陸空全方位立體排污,果然是有氣場!這氣場從何而來?是哈藥沒把他們一直追求的人類健康放在眼裏,還是地方政府把哈藥捧在手心,偏愛到忘記了還有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