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幾天裏,金陽新區朱昌鎮富宏煤礦的救援工作一直在進行,救援隊員不斷輪換著進入礦井,在如迷宮的礦道中穿行探路。被困礦工家屬仍站在礦口,伸長著脖子,等待著從地下深處傳來的每一個消息。
從礦井一側打鑽救援的方案因為瓦斯濃度過高而受阻,抽水的速度進一步加快。現場,救援仍在進行。下井升井下井…… 救援者輪班接力。在富宏煤礦的開闊地上,停著一輛中巴車,6位救援隊員正在車內休息。他們的身上、臉上,滿是黑色的煤跡。【詳細】
顧少雲、管毓富、馬其學、李明兵、李明遠、陳明學、彭志學、楊忠發、楊興志、夏仁祥、劉科孝、楊家全,這是被困礦工名單。他們至今生死未卜。
事故發生前,這家煤礦曾向安監局申請生産作業,安監局根據情況還未進行批復,工人就開始掘進巷道,屬於違規作業。貴陽市安監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從現場情況分析,這是一起典型的責任事故,反映出金陽新區、朱昌鎮對富宏煤礦的監管不到位。此事發生的時間正是貴州開展安全督查結束不久。【詳細】
早在2005年,國家發改委和國家安監總局就聯合下發《關於煤礦負責人和生産經營管理人員下井帶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煤礦負責人和生産經營管理人員要堅持下井帶班。如果在現實操作中能得以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相信對安全生産將會大有裨益。可惜,這極富現實價值的規定也是當時刮過“一陣風”之後,很快就鎖在抽屜裏,挂在墻上,從此銷聲匿跡了。
審視富宏礦難,“可有領導下井”儼然成了被各方共同“遺忘”的話題。一時間,監督部門不提,新聞媒體也失語。公佈出來的名單中,只有人數、籍貫、年齡等資訊,而公眾最關心最核心的“身份”資訊則語焉不詳,費人猜想。“ 可有領導下井”——幾個月前重要,難道現在就不重要,就可以忽略了嗎?
如此兒戲般的對待國家規定,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礦難”嗎?如果總是“運動式”的來去匆匆,誰還會把規定當回事呢?誰又會把安全生産當回事呢?被困的礦工是這一切的承擔者。【詳細】
礦難、救援、問責、大範圍安全檢查,似乎每一次發生礦難都會走這個流程。然而,雷打不動的程式,流水的礦難。如果靠全力救援和問責來對待礦難事故,那麼煤炭安全生産永遠也走不出怪圈。倘若之前的安全督查有所成效,相關部門能做的也不會僅僅是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