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50年來最嚴重乾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紛紛因缺水告急。長江上游的三峽工程不得不加大水庫下泄流量,以應對中下游地區持續不斷的罕見乾旱。天干地燥,河床裸露,農田龜裂,當這一切都以極端的姿態呼嘯而至的時候,我們總會特別懷念那些江河奔騰的日子。
降水稀少是乾旱的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周兵表示,根據初步分析,總體來説,造成長江中下游乾旱的主要原因是冷暖空氣不匹配,北方冷空氣勢力強大,向南擴張明顯,南方熱帶系統不活躍,水汽輸送條件弱,不利於冷暖氣團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匯,難以形成有效降水,乾旱明顯。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三天,長江中下游氣象乾旱區將以晴熱天氣為主,雨水仍然較少。旱區將持續乾旱缺水的狀況。專家提醒,針對未來天氣形勢,長江中下游地區各省市需繼續做好抗旱的準備工作。【詳細
天災外還有人為影響因素
    一些基層水利幹部反映,天災外還有不少人為影響因素。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嚴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區取水困難。另一個人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電站快速發展,在乾旱期間成為抗旱“攔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許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電站,對上游來水進行人為控制。正當乾旱季節中下游地區需大量用水時,這些電站卻大量攔蓄水發電。由於電站管理權歸屬不同,利益不同,調度困難,制約了抗旱工作。第三個人為因素是各地水利設施老化,難以滿足抗旱需求。【詳細】
“魚米之鄉”大旱反思三大問題
    綜觀“魚米之鄉”的這次大旱,至少暴露出以下三大問題:其一是“重排輕儲”的治水思路。其二是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的困局。其三是“大壩綜合症”與水權分配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有以下建議:其一是治水思路應該從過去的“重排輕儲”過渡到“排儲結合”。尤其是我國南部降雨量豐富的地區,“儲水”意識相當淡薄,應該建立起“排儲結合”的均衡治水思想。
    其二是要加快“以工代賑”,解決目前農村小農水利建設困境。為了徹底解決我國目前“少雨就旱,多雨就澇”的惡性局面,建議國家拔出專門建設經費,讓農民修建貯水用水的溝塘渠堰。比如一個100人的村莊,給他2萬元修建資金,以工代賑,讓他們把自己村莊的貯水設施都修建好。
    其三是出臺相關法規,解決好水壩上下游的水資源利用問題。尤其是在乾旱時應該以下游居民利益為重,加大開閘放水的力度。【詳細
乾旱敲響農田水利欠賬警鐘
    早在西南世紀大旱災之時,農業水利欠賬問題就已暴露無遺,眾多年久失修的中小水利設施,拖累了抗旱的步伐。那些乾涸見底的水庫塘壩,那些農作物絕收的龜裂田地,也令老百姓陷入絕望之中,連日常的飲用水都已成為問題,更遑論農業收成了。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全國水利建設總投資規模約2萬億元,投資規模是前五年的近3倍。今年“一號文件”也特別強調,各地要從農村土地出讓金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
    而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農田水利建設熱潮還未興起來,就被乾旱當頭敲了一棒,不得不讓人反思,該如何調整落實規劃,才能儘快補上水利的“短板”。從目前情況來看,以往將資源過多投向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卻忽視了基本農田水利設施,致使絕大部分設施陳舊老化、溝渠荒廢,導致農業抗旱、抗洪的力量薄弱,一旦遇到大災,就要遭受到重大損失。【詳細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流的一江春水,不僅是人類詩意的意象,更是我們生存與發展的皈依。大旱之年懷念江河是一種反思——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類,只有永不回頭的江河。“人力勝天”的豪邁背後,是河流規律以及生態環境再不復從前。有一點是肯定的:改變既有生態系統何其容易,而建立一種新的平衡卻難以上青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