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新聞欄目

中國版“老人與海”講述中華鱘命運拐點[組圖]

發佈時間: 2014-09-25 16:30:3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2013年11月16日,江蘇省南京市,下午一點半鐘,南京有船員報警,在南京長江水域板橋弘陽碼頭江灘上發現一條100多斤的野生中華鱘死在江灘上。南京漁政部門立即開啟快艇前往,半個小時後在碼頭的江灘上發現了一條1.5米長,重約100多斤的中華鱘。漁政部門工作人員立即找來木板接近屍體,發現這條中華鱘頭部和尾部有三處硬傷。據漁政部門負責人介紹這是一條10年以上的成年中華鱘,死亡原因可能是受到外部撞擊,導致主骨受傷才斃命的。 圖片作者:雨田/CFP

 

    性別嚴重失調

    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高勇介紹,在允許科研捕撈的那幾年,常常撈不到雄魚。

    物種延續的理想情況應該是雌雄比例1:1。但危起偉介紹,研究表明,從2003年開始,中華鱘的雌雄比例一路走高,2003年達到5.86:1,2005年達到了7.40:1,現在已是10:1。這意味著即便雌魚産下大量卵子,也因為無法受精,種群無法繁殖。

    另一項研究表明,雄魚的精子活力也在下降,上世紀七十年代,取出的中華鱘精子可劇烈運動4分鐘,2008年的運動時間卻不足1.5分鐘,存活壽命也從29分下降到15分鐘。

    除了船舶塗料等帶來的污染,更多水體污染來自於長江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廠排污。據環保部《2012年環境統計年報》,僅長江中下游流域就排放廢水124.2億噸。

    “嚴重的污染和過度捕撈讓長江的水生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危險。”危起偉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魚類學家曹文宣都曾呼籲長江禁漁十年並整治污染。“一些珍稀動物種群銳減乃至消失的重要原因是食物魚的減少和水質污染。中華鱘是長江物種生態上的一環,勢必難逃劫難。”危起偉説。

    中華鱘産卵場保護區的江段是整個長江流域排污的一個縮影。長江水産研究所曾做過一項調查,宜昌市六個工業園區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存在直接排污現象。長期在保護區江段做監測的長江水産研究所和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表示,産卵場所在的核心區就有排污口。長江水産研究所也曾就産卵場所在的核心區的污水直排向保護區管理處和環保局舉報。

    9月19號,保護區管理處處長何廣文承認了排污口的存在,“保護區內既有個別企業的排污口,也有市政污水處理廠的排污口。”他説曾經接到了舉報,並責令相關企業停止排污,但他沒有透露排污口的數目。

    宜昌市環保局表示,保護區沿岸工業區的污水處理設施有些還在試運作,但目前還沒發現向保護區直接排污的,但不能保證有企業逃脫監管,違規偷排。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轉到

 

/ 10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