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新聞欄目

中國版“老人與海”講述中華鱘命運拐點[組圖]

發佈時間: 2014-09-25 16:30:3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2013年04月17日,湖北省宜昌市,8000尾中華鱘被放歸長江。志願者在放流人工培育的“子二代”中華鱘。中華鱘最快8年可達性成熟。1995年放流的魚如果還有活著的,現在應該已經性成熟,可它們是否回到過長江産卵繁殖,仍不得而知。圖片作者:肖佳法/CFP

 

低效的人工繁殖流放

專家們在努力保護中華鱘自然生存環境的同時,也一直在嘗試通過生物技術幫助這一物種的繁衍。

葛洲壩建設前後,為了保護中華鱘,國家水産總局曾組織專家前往美國、俄羅斯考察類似情況下對魚類的保護措施。回國後的專家們圍繞兩種觀點爭論不休,一種是效倣歐美修魚道,另一種是學習蘇聯搞人工繁殖放流。當時修魚道的技術難度大,而且成效尚不能預計。

1981年,大壩建成後,中華鱘在壩下形成新産卵區。危起偉介紹,當時專家們認為不需要再修魚道讓中華鱘回歸舊産卵區了。人工繁殖放流隨之被確定為保護中華鱘種群的方案。中華鱘研究所和長江水産研究所承擔起了這一任務。

1983年,兩家機構先後突破了人工繁殖技術,通過捕撈野生中華鱘親鱘,剖魚取卵繁殖。當時取卵後的魚幾乎都會死去,這是所有科研人員不願意再提起的回憶,“對魚來説太殘忍了。”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高勇説。

   上一頁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轉到

 

/ 10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