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地城市再生水廠建設模式 出水標準再提升
在匯入在南明河的支流中,小黃河、麻堤河、花溪河被當地百姓戲稱為“彩河”:小黃河的水黃,麻堤河的水黑,花溪河水綠。三條河交匯在南明河內變成了一條“彩帶”,兩岸大量生活污水讓河水渾濁不堪。
如今,三條河的水多了一座“守護神”,變成了渾然一體的清。守護河流的中國水環境集團麻堤河下沉式再生水廠坐落于花溪河、小黃河、麻堤河三條河流交匯處,總佔地面積約 1.418 公頃,建設總規模 3 萬m3/天。
但來到這裡並不容易發現有一座污水處理廠。廠區地面是一個生態活水景觀公園,附近居民很喜愛在這裡休閒散步,周邊還有一座小學和比較密集的居民區。實際上,再生水廠就全封閉“藏”在地下,地面僅保留了綜合辦公樓,保證了地面無臭氣和噪聲的二次污染,節省了土地資源,周邊居民生活也全然不受影響。
為何就地建廠處理污水,又為何把污水廠建在地下呢?高霖介紹,貴陽屬喀斯特地貌,城市用水調度難,土地資源稀缺。貴陽市原先規劃採用“大截排”規劃方案,在南明河下游建大型再生水處理廠,上、中游不建廠,設計污水收集管徑大、距離長,涉及大量拆遷及土地徵收,工程投資較大。
為解決提標擴容難題,克服傳統大截排模式帶來的收集難、回用難、投資大、成本高等問題,中國水環境集團經過反覆調研提出“環境友好型、土地集約型、資源利用型”下沉式再生水系統和“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的規劃理念,對原市政規劃重新進行優化,分散就地建廠。
2018年6月14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總河長孫志剛到貴陽市南明河開展“保護母親河 河長大巡河”活動,實地調研中國水環境集團青山下沉式再生水廠,充分肯定貴陽市採取分散就地建廠的方式推動南明河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
“下沉式再生水處理系統的應用,節省建設用地及衛生防護帶用地共計1053畝,節省管網建設、徵地投資約15億元,調水補水的運作電費約3000萬元。”高霖説。
與此同時,對於南明河這條缺水的母親河,補水也成為河道治理的重點。
“即使污水處理廠用一級A 標處理後排出的水仍然是人體不能直接接觸的污水。為增加河流水量,南明河只能被迫用沿途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水補充,加上城區分段築壩,使得流速變慢,又會導致河流自我凈化能力的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的提升,南明河水質仍然得不到改善。” 黃成德説。
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水環境集團在治理過程中自主提高水質處理標準,主要水質指標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項目重點子項目之一貴陽青山下沉式再生水系統,是國內首個出水標準達到地表水Ⅳ類、實現河道生態補水的成功案例,地上並被定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永久會址。
據了解,高品質再生水廠實現河道生態補水近2億m3/年,每年節省生態調水費用1.58億元。水質達到高排放標準後,為南明河補充景觀用水。
通過實施再生水廠和再生水收集管網建設,貴陽市達到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的考核標準,並順利通過國家專家組考核驗收。
中國水環境集團貴陽青山下沉式再生水廠
“貴陽治水”見成效 切實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南明河美麗的河,傳遞心靈的話語,南明河美麗的河,鋪灑理想的陽光……”《南明河,美麗的河》這首貴陽的城市之曲又在初春時節唱響在南明河畔。
優良的生態環境與百姓的美好生活緊密相關,生態環境每一寸的改善都被百姓記在心裏。在南明河施工過程中,當地百姓大力支援,自發送來牛奶和雞蛋,用行動感謝治理和守護南明河的施工人員。在以“守護母親河”為主題的攝影展裏,來自全國各地100幅參展作品,呈現了當地百姓和遊客眼裏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後的美麗景色。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81歲的貴陽市民、生態環保志願者雷月琴,用34年手繪6張南明河治污地圖,對河段整治如數家珍。在她的回憶裏,南明河從一條可直接飲水的河流,變差、變黑、變臭,成為“失去生命的河流”,終於經過3年多的系統治理,回歸了往日風采。
“南明河是是貴陽人的故鄉情結所在。南明河水清回來了,我們老百姓打心底裏自豪、滿足。”雷月琴説。
隨著南明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逐漸恢復,“母親河”的人文底蘊得到再現,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成為國內同類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樣板和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成功案例。
該項目也是國內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範例,被財政部列為全國8個首批新建PPP示範項目之一。同時也是國家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發改委等部委的PPP示範。而更重要的是,人民親身感受到南明河水質變化,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幸福感、獲得感與之俱增。
貴陽市經過多年對南明河的治理和保護的積極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貴陽治水”模式——民眾得實惠,既享有“水清岸美有文化,鳥飛魚躍人歡暢”的自然景觀,又有“變政府爭利為讓市民獲利”的實際好處。
陳晏多次表示,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是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的重要內容,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全市各級各部門要把“治水”當作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抓緊抓好,以實際行動扛起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責任擔當,全力管好水、護好水、治好水、用好水,推動新時代貴陽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