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第一次,見證了70年來兩會閃光歷程!

發佈時間:2019-03-0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林凡凡 | 責任編輯:林凡凡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兩會在探索中不斷完善,經歷了許多的“第一次”,而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邁向成熟的有益探索。

 

今天,兩會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最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會期並不同步。第一屆政協,在1949年召開。而第一屆人代會,則是在1954年召開。到了1959年才開始同步舉行,從此,兩會概念應運而生。

 

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召開

從1954年開始,全國人大每次開會都在中南海懷仁堂。1959年9月24日,作為“十大建築”之首的人民大會堂落成。1960年3月30日,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召開。

 

第一次人大代表的普選

從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與第一部《憲法》

1954年9月,政務院(國務院前身)總理周恩來向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作了新中國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開啟了中國民主政治的先河。也是在這一年的兩會,1197名全國人大代表投票表決,全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有英文譯本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第一次被譯成英文。

 

第一次以公開宣讀方式向公眾公佈《政府工作報告》

從2000年開始,每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通過公開宣讀的方式向民眾公佈。第一個進行這樣實踐的總理是朱鎔基。

 

人民政協第一件提案

1949年9月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由郭沫若、李濟深等44人聯名提出了人民政協歷史上的第一件提案。

 

港澳臺代表第一次參加兩會

1949年9月,臺盟代表謝雪紅、楊克煌、田富達等參加了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而1954年首屆人大召開時,臺盟中央名譽副主席田富達則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中唯一的高山族台灣籍代表。

從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大開始,台灣省代表團正式出現。而來自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在這一年最早開始參加兩會,分別有14名和4名代表。

 

第一次使用電子錶決器和首設秘密寫票處

1990年兩會上第一次啟用電子錶決系統。1988年4月,七屆人大會場設立了秘密寫票處,這是兩會歷史上第一次設立秘密寫票處。這兩項投票方式的引入,使得人大代表可以更加方便地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

 

兩會第一次出現農民工代表

2008年3月,有三位農民工代表參加兩會,這也是中國廣大農民工群體中首次有代表參會,他們是由上海、廣東、重慶三地分別選出的朱雪芹、胡小燕和康厚明。

 

首設新聞發言人和首次新聞發佈會

兩會舉行新聞發佈會始於1983年6月。兩會首任新聞發言人分別是人大副秘書長曾濤和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孫起孟。而在2013年兩會,傅瑩首次亮相全國人大新聞發佈會,她也成了全國兩會歷史上的首位女新聞發言人。

 

第一次總理記者會

總理記者會歷來是兩會的重頭戲,這一制度始於1988年。1988年人大閉幕後,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李鵬首次以總理身份與記者見面,這同時也是兩會總理記者會的開端。

 

外長首次回答網友提問

每年兩會的外長記者會也是備受關注的焦點,錢其琛、唐家璇、李肇星、楊潔篪、王毅等都曾以外長身份出席記者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回答現場記者關心的問題外,2016年,王毅外長首次回答了來自網友的提問。

 

第一次設立代表委員通道

2018年2月27日,全國兩會歷史上首次開啟“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邀請各方面代表委員亮相,講述代表委員心聲,展示代表委員風采,展現中國兩會的開放自信。

 

回顧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一路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國家一步步的發展,社會的點滴進步,都離不開一系列大政方針的制定,而70年間兩會的不斷發展完善,不僅為國家的建設描繪了一張張藍圖,更見證了70年間中國不斷發展前行的歷程。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