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新聞現場

要聞直播圖片中央領導下團組

獨家訪談現場記者會部長通道

兩會觀察

圖跡微視外眼看兩會兩會"帶節奏"

數讀秒懂報告全解讀兩會"沸騰點"

獨家策劃

世相中國習觀傳習錄中國3分鐘

幀像學習V碰詞兒HI中國人

當前位置:正文

守住水生態保護紅線,貴陽南明河還清於民

文章來源:中國報道 發佈時間:2019-03-21 13:09:29 責任編輯:劉峻淩

中國報道訊(記者 徐豪)“過去一年,我們是求真碰硬、鐵腕治污,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向好,”3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團組開放日活動現場,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委常委、省政府黨組副書記、副省長李再勇答記者問時説道。

2018年,貴州堅持加快發展的同時持續發出“多彩貴州拒絕污染”的時代強音,聚力打好污染防治“五場戰役”。

在貴州省貴陽市南明河上,2018年10月驚現一群奇特的灰色大鳥,與水面上的白鷺混群捕食水中魚蝦。經專家鑒定,這是遷徙期的蒼鷺,在貴州地區非常罕見,南明河之前從未出現過,此次吸引了大批蒼鷺來覓食,水質變清變好是主要原因。

2018年8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貴陽市市長陳晏在調研南明河治理項目時強調:全力讓南明河長治久清,還市民群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

2018年8月29日,貴陽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貴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依法推進南明河長治久清的決議》。《決議》明確,要繼續堅持用最嚴格最嚴密的法律制度,依法推進南明河保護治理。

2019年3月7日,貴陽市人大常委會公佈了2019年立法計劃,包括《貴陽市南明河保護管理辦法》在內的17個立法項目,將順應改革創新發展和回應民生關切作為立法重點。

治理後的南明河

轉思維、破局面 運用PPP模式系統提升南明河治理工程

南明河是貴陽的母親河,其水質關係到千家萬戶的水龍頭,幾十年來,百姓一直拿南明河水是否清澈來衡量政府環保工作的好壞。貴州省市黨委、政府歷來也十分重視南明河的治理和保護。

然而南明河一直存在缺水的問題,地表徑流量小,用水量大,生態水少。並且伴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大量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直排入河,河道生態系統破壞,黑臭現象非常突出,南明河及上游市西河等支流水質變成劣五類,河道喪失自然凈化能力。雖然貴陽市曾多次對南明河進行治理,但隨治隨污,水環境未能得到根本好轉。

“缺水的城市,跳不出水污染的魔咒。需要很大的力度、決心、資金和技術保證,才能改變。”貴陽市南明河民間河長黃成德説。

2012年,國發2號文件從國家層面系統支援貴州省發展,貴州也在積極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打造“爽爽貴陽”的城市定位。但南明河的污染情況,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發展,治理南明河刻不容緩。

面對短時間、系統性解決南明河流域水環境污染問題的巨大挑戰,貴陽市政府果斷行動,迅速決策,在充分調研全國各地治水模式後,轉變觀念從重投資、重建設到重購買服務和過程監管,打破“條塊分割、多頭治水”的傳統治理模式,成立了常設機構——南明河整治項目PPP領導小組和指揮部,由分管市領導任指揮長,市直相關職能部門一把手兼任副指揮長。

2012年11月,貴州市採取PPP模式,公開招標引入中國水環境集團作為社會資本合作方,全面啟動實施南明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以“政府主導、機制創新、依法治理、科技支撐、全民參與、長治久清”為宗旨,整體規劃,分三期實施。重點實施河道截污、清淤疏浚、污水處理、臭氣治理、生態治理等項目工程,其中新建9座高品質污水處理再生水廠,提標改造6座存量廠及配套管網100公里建設。

中國水環境集團貴州區域公司總經理高霖表示,水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整體性的工程,必須堅決克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條塊分割、多頭治水”的傳統治理模式,要通過科學調研、技術創新等手段實現“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貴陽政府開放市場,引入技術、資金實力、社會責任強的社會資本方,讓專業人幹專業事,負責從項目規劃設計、投融資、建設及運營管理的全過程。先行先試,南明河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項目用時僅3年,投資30億元,全面消除了河道黑臭,水質和水生態得到根本性改變,Ⅲ類水體提高至35.6%,Ⅳ類水體提高至31.6%,劣Ⅴ類水質水體由51%下降到5%,幹流段COD穩定達到地表III類,河道水生植物河底覆蓋率從15%恢復到73%以上。

在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南明河治臭變清攻堅工作會議上,陳晏強調,南明河治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大力推行PPP治理模式,系統謀劃實施,堅持問題導向,超前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

1  2  >  


要聞更多>>

圖片新聞更多>>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世相更多>>

幀像更多>>

他説中國更多>>

專題首頁 | 中國網首頁

新聞
現場

兩會
觀察

獨家
策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