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新聞現場

要聞直播圖片中央領導下團組

獨家訪談現場記者會部長通道

兩會觀察

圖跡微視外眼看兩會兩會"帶節奏"

數讀秒懂報告全解讀兩會"沸騰點"

獨家策劃

世相中國習觀傳習錄中國3分鐘

幀像學習V碰詞兒HI中國人

當前位置:正文

代表委員熱議就業優先政策:如何實現1100萬人新增就業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佈時間:2019-03-12 13:27:10 責任編輯:吳疆

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強調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的預期目標為1100萬人以上。穩就業意義何在?新增就業目標如何實現?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解決重點群體就業

“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這對我國意義重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表示,只有就業穩、收入增,老百姓購買力高,現代經濟體系才能實現良性運轉。為此,需要解決好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著力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焦斌龍表示,穩就業首先要穩增長,這是實現穩就業的基礎;其次,要加大重點群體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幫扶力度,這是穩就業的重點。

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834萬人,比2018年增加14萬人,將再創新高。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的同時,近年來大學畢業生中出現了“擇業難”“慢就業”等新問題、新趨勢。“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保就業’全局。”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認為,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要在促進供需精準對接上繼續努力。一方面要加強學校和用人單位的溝通與合作,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網際網路+就業”模式在就業服務和管理上的作用,引導畢業生合理定位,特別是要鼓勵和支援畢業生走向基層、走向農村和偏遠地區,併為他們在這些地方穩定工作創造更好的條件。

“目前,在相關政策推動下,各地青年返鄉創業人數不斷增多。”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專職副主委郭乃碩認為,青年返鄉創業已成為城鄉協同發展的新引擎。

“要建立返鄉青年創業人才儲備庫,建立返鄉創業青年聯繫機制,搭建返鄉創業青年資源連結平臺,為提高返鄉創業品質和成功率打好基礎。同時,要提高基層政府創業服務意識與水準,加強培訓工作,為返鄉創業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切實保障創業項目在鄉村落地生根發展。”郭乃碩代表説。

3月10日,人大雲南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全國人大代表陸永耀(右三)表示,要實現就業目標,需要探尋就業新路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景錄攝

大力發展新興業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援。全國兩會期間,發展新就業形態,開拓就業新渠道,成為很多代表和委員熱議的話題。

“新就業形態是指依託網際網路等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實現有別於正式穩定就業和標準勞動關係的靈活性、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的形態。”莫榮委員説,“在我國經濟結構快速優化調整的階段,新業態的出現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了更多崗位,很多人被吸納進入新就業形態。如今,新就業形態已經成為穩就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當前,快遞員、送餐員、代駕員、網約車司機、網約保潔員、淘寶店主等就業形態,在增加就業容量的同時,也因工作地點、工作時間、用工關係彈性化等特徵,給傳統勞動關係帶來了一定衝擊。

“要加大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援。隨著這部分就業人群越來越多,相關人員怎樣參與社保,怎樣與相關制度對接,需要給予政策支援。”焦斌龍委員表示。

“新就業形態是當前增加就業規模的重要途徑。為此,需要多措並舉,推動‘網際網路+’就業的發展,比如,將鼓勵創業創新發展的優惠政策面向更多新興業態企業開放,解開束縛新就業形態發展的枷鎖。”莫榮委員説。

3月10日,全國政協婦聯界別在駐地舉行小組會議。全國政協委員屈恩(左三)提出,仍需進一步保障女性在就業中的合法權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高興貴攝

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於促進就業,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舉措。

多位受訪代表委員認為,穩就業要長短結合、多管齊下,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氛圍,抓好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品質,通過附加技能實現價值增值。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會出現一些就業矛盾,也會産生一些新的就業崗位和就業需求。如何為新崗位培養足夠的人才支撐,幫助老舊崗位人員轉型?這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説。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工商學院執行校長李孝軒感慨地説:“近年來,我們開設了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扶持班,實施‘一個都不能少’教育扶貧工程,讓所有貧困生到我們學校後學習無憂、就業無憂。同時,我們還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聯合辦班,承擔了教育部滇西青年創業人才培養項目,為滇西地區培訓出貧困農村致富帶頭人。”

莫榮委員指出,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約1500萬人,但其中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源規模很小,而中國製造發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生源規模擴大,有助於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從事技能工作,解決就業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緩解目前企業出現的‘技工荒’問題。”莫榮委員建議,未來要針對不同就業群體,開展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多渠道、多方式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 常 理 李萬祥)

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世相更多>>

幀像更多>>

他説中國更多>>

專題首頁 | 中國網首頁

新聞
現場

兩會
觀察

獨家
策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