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新聞現場

要聞直播圖片中央領導下團組

獨家訪談現場記者會部長通道

兩會觀察

圖跡微視外眼看兩會兩會"帶節奏"

數讀秒懂報告全解讀兩會"沸騰點"

獨家策劃

世相中國習觀傳習錄中國3分鐘

幀像學習V碰詞兒HI中國人

當前位置:正文

代表委員熱議養老: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19-03-08 07:59:10 責任編輯:蘇向東

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

【問計民生】

作為重要的民生問題,養老從來都是全國兩會關注的熱點。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億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同時指出,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援、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後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面對滾滾而來的“銀發浪潮”,如何真正解除後顧之憂,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1.社區與區域性養老同發展

從參加工作開始,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三橋派出所金剛裏社區民警楊蓉代表與社區打交道已有27年。對於養老這件事,特別是社區養老問題,楊蓉代表認為,服務設施的不足日益成為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因素,特別是在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過程中,存在已建成小區配套的養老公共服務設施移交難的問題。

她建議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新建小區嚴格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的小區通過資源整合、騰退、置換等方式,配置相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儘快出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移交制度,明確配建要求、程式、移交與運營管理等制度,明確責任部門,發揮部門聯動作用,實行聯合督查。

長期關注養老問題的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志強代表建議推進養老機構升級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

“區域性養老是指充分整合養老服務資源,以養老機構為中心,建立輻射周邊地區的養老服務體系。”李志強代表説,要科學謀劃跨區域養老服務設施佈局,優先將周邊區域人口密度高、養老服務需求集中的養老機構納入建設改造資助範圍,提升養老機構硬體設施和服務環境。

李志強代表建議,建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運營、管理、服務品質評價等相關標準,加快研究區域性養老服務醫療、低保、救助、慈善等扶持政策對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區域性養老服務行業,支援具有實力的養老企業探索實施跨區域品牌化、連鎖化戰略,聚力打造養老服務新模式、新業態。

李志強代表還建議,要創新“網際網路+養老”服務模式,採用適合老年人的技術手段,使老人、親人、養老機構、養老從業人員及醫院之間實現互聯互通,通過線上和線下有效整合配置資源,提供智慧化、資訊化的養老服務。

2.醫養結合走出一條雙贏路

對於長期在醫藥領域摸爬滾打的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安康代表來説,養老與醫院是一對天然結合體。

由於一些老年病的發生,患病老人的治療和看護問題困擾著千家萬戶。目前,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養老院不方便就醫,醫院裏又不能養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經常往返在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

安康代表建議優化醫療、養老資源配置,推進醫養結合,就是把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諮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養”包括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等。

對於推進醫養結合,河南省週口市副市長張廣東委員建議,要探索解決養老機構報銷難題,儘快推動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明確醫保報銷內容和標準,並將其納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及範圍。

安康代表説,要通過財政、稅收、土地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一、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轉型或新設康復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院等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直接提供養老照料和醫療護理服務。

安康代表還建議依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設定相應的服務內容,確定服務地點,減輕醫療機構的壓力。政府相關部門對有需求的老年人定期實施健康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相應的服務地點和服務內容。

3.康養産業成就一片新藍海

在中天金融集團董事長羅玉平委員眼中,我國老年康養産業是一片潛力巨大的藍海。

羅玉平委員説,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老年人的養老觀念正在慢慢發生改變。發展康養産業要融入生態、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養老新鮮元素,要打造集醫療、文化、娛樂甚至是農業等多元産業的複合型康養模式。

融合發展養老産業的過程中,西部地區的後發優勢顯現出來,貴州依託優越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等稟賦,提出建設“全國森林康養勝地(基地)”的目標,力爭到2020年建成全國森林康養基地100處,年服務5000萬人次,産值2000億元以上。羅玉平委員説,西部有自己的優勢,但城市缺少服務普通群眾和進城務工人員的普惠保險,這就需要立足大病醫療、涉農保險,讓老百姓務農、務工更有保障,遠離風險。

羅玉平委員建議,推進生態與保險、旅遊、教育、文化、康養深度融合,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進一步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拓寬産業投融資渠道,構建可持續的産業發展機制。推進大生態大健康産業發展,亟待引進基礎厚、實力強、服務優的保險企業,加快形成産業聚集,推動産生規模效應。

(本報記者 楊玨 王勝昔 呂慎)

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世相更多>>

幀像更多>>

他説中國更多>>

專題首頁 | 中國網首頁

新聞
現場

兩會
觀察

獨家
策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