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矛盾呼喚新變革
黨的十九大開幕翌日,香港《南華早報》刊文指出:重新定義社會主要矛盾,暗示中國今後多年、甚至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重心將發生變化。
步入新時代,面對新矛盾,發展,需要別開生面。
“落後的社會生産”聚焦的是發展,解決的是從不發展到發展的問題;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關鍵詞還是發展,只不過此發展已非彼發展。
正如多年以前,鄧小平同志所言: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處在“發展起來以後”階段的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站在了破解難題的最前沿:“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十九大報告點明破題之鑰:“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
“這個新表述講的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而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必須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思路不能窄了。”冷溶説。
提出矛盾是解決矛盾的前提,解決矛盾是推動發展的動力。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論斷,既堅持了發展是第一要務,又為發展創新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新矛盾呼喚新變革: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開啟一場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革新。
長江之畔,湖北宜昌。
2017年前11個月,這個市固定資産投資同比下降12.6%,地方財政總收入同比下降8%。
數據回落的背後,是一座工業大市力破“化工圍江”的壯士斷腕之舉。2017年,宜昌關停25家沿江化工企業,邁出長江沿線化工企業“清零”3年行動的第一步。
“地方財政收入下降,環保支出增加,我們不是沒有壓力,但為了還長江一江清水,這個腕必須斷!”宜昌市副市長袁衛東坦言。
是否只能重復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老路?靠加大投資托起增長的模式走不通了,如何走出一條可持續的新路?
從大開發到大保護,“宜昌之問”和“長江之問”,正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問,也是經濟新常態下,整個國家必須作出的戰略抉擇。
如果一邊是越來越現代化的城市,一邊是越來越蕭條的鄉村,那就不能算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實現平衡、充分的發展,“三農”是必須克服的最大短板。
2018年2月初,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佈。
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文件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擘畫出一幅新時代中國農村巨變的壯美藍圖。
“這將是鄉村發展水準的整體性提升,是鄉村的全面振興。”中央農辦主任韓俊説。
——新矛盾呼喚新變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實現中國經濟向高品質轉變的發展創新。
“需”與“供”,構成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面。
需求一側,因著美好生活而變得豐富多元;相應地,供給一側,也須完成由量而質的嬗變。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正在推動中國走上新發展之路。
貴州是一個縮影。
這片脫貧攻堅的決戰重地,因地處長江和珠江上游、面對不可逾越的生態紅線,必須尋找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的新路。
唯有創新驅動,才能持續發展。
在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發展戰略支撐下,貴州創新發展之路越走越寬。2017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速位居全國第一,自2011年以來,地方經濟增速已連續7年、28個季度位居全國前列。
“在經濟整體邁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同時,一些地區通過搶抓機遇,充分利用一體化市場、開放型經濟和現代化技術,可以超越原有經濟結構實現跨越式發展。”寧吉喆説。
——新矛盾呼喚新變革: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持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改革,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地聯繫在了一起。
40年前,改革開放開啟了一場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偉大革命。革命的對象,正是“落後的社會生産”,其價值取向則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黨的十九大作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論斷,這是我們黨對改革開放的充分肯定,是40年一以貫之推進改革的邏輯必然。”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龍平平説。
今天,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超越空間地域範疇,也不只限于經濟領域之內。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相互交織,相互作用。
“這要求我們運用系統思維,用全面深化改革的辦法,破除那些造成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説,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
“中國要前進,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我們必須堅定改革開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向世人宣示。
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守牢風險底線,開拓發展創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正在迎來一場艱難而華麗的轉身。
“習近平正在帶領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共産黨領導的國家,完成這個轉折。”美國探索頻道紀錄片《中國:習近平時代》點評。
新矛盾激蕩新征程
1937年,毛澤東同志在著名的《矛盾論》中寫道:“中國共産黨人必須學會這個方法,才能正確地分析中國革命的歷史和現狀,並推斷革命的將來。”
80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以史為鑒。每當我們黨準確認識和把握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就能夠將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反之則遭遇曲折。
時代同行。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後的社會生産”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中國共産黨人帶領人民在實現夢想的航程上奮力前行。
一部中國共産黨的歷史,就是不斷認識和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
春日暖陽下,中央黨校掠燕湖波光粼粼。湖心亭畔,停泊著為紀念嘉興南湖紅船而倣建的木船。曾在這裡參觀的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中國研究學者費立民,領悟到了相同的結論。
“中國可以取得成功,因為中國共産黨的思想理論代代傳承延續,並在此基礎上把握時代特點,不斷創新發展。”費立民説。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句經典誓言,正是中國共産黨的行動寫照。
明確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提出新發展理念,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要求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強調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展現出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敏銳洞察與深邃思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據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客觀事實,堅持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這一立場,科學回答新時代課題,為中國逐步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黨校教授董振華説。
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鬥爭。
面對越是尖銳的矛盾挑戰,越是要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
面對越是尖銳的矛盾挑戰,越是要牢記,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面對越是尖銳的矛盾挑戰,越是要牢記,讓夢想照進現實,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
……
神州各地,已顯現出乘勢而動、因勢而進的新氣象,直擊不平衡不充分短板,為高品質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體系:
海南提出務實推進“放管服”改革,實現80%的事項網上審批,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透明度;北京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承諾年內新增學位3萬個左右;雲南啟動實施新增的3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大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一系列舉措。
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把群眾最關切最煩心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生活將隨著國家發展一年更比一年好。
擔當不渝,新局再啟。
“紮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指明瞭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清晰路徑。
這是屬於奮鬥者的時代。
站在歷史交匯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勝利在望,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恢宏大幕,正在徐徐拉開。
新的征程上,讓我們砥礪前進!(記者霍小光、鄒偉、安蓓、胡浩、林暉、丁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