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藝匠

文昌灰塑:刀堆手繪描出萬紫千紅


灰塑又名堆灰,是從石雕和泥塑兩種技藝派生出來的一種室外傳統建築裝飾藝術。


紫銅鑄胎金絲婉轉 工筆勾畫濃淡相宜——探訪景泰藍大師工作室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因其在中國明朝景泰年間盛行,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景泰藍是北京特色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其製作過程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多種工藝為一體。


殘疾女性文創作品展在故宮舉行


“奮進新時代 美麗追夢人”活動暨殘疾女性文創作品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啟動,集中展示了全國28個“美麗工坊”殘疾女性創作的100余件(套)刺繡、編制、陶藝等作品。


巧手賽絕活——鄉村工匠名師秀技藝


近日,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大賽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52位手工刺繡和手工編織鄉村工匠名師匯聚一堂,給觀眾帶來精彩紛呈的非遺手工技藝展演。


張玉新布貼畫——“布”一樣的非遺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又稱布堆畫、布貼花。它以布為原料,通過手工剪貼而成,是基於剪紙、刺繡、民間繪畫等藝術形式的一種拓展藝術,是中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之一。


非遺傳承人徐毳——指尖上的漁獵文化


查幹湖魚皮製作技藝現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魚皮畫製作要經過創意、設計、選材、建模、裁剪、縫製、裝裱等“七個環節”和立體縫繡、立體捏塑、平面鏤刻和平面藝疊等“四大技法”,完全由手工製作,因此被稱為“指尖上的漁獵文化”。


古籍修復師唐陳韻:用指尖修補歷史傷痕


“95後”姑娘唐陳韻大學畢業後進入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從事古籍善本、書畫、檔案文書、碑帖拓片等文獻物品修復。拆線、配紙、調漿糊、托裱……古籍修復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陳韻眼中,每一次重復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揚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薛春梅:傳承創新雕玉石


伴隨著飛揚的碎屑,鋒利的金剛鑽在堅硬的玉石上一點一點刻出線條,勾勒出山勢的輪廓和松柏的枝幹。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的一間工作室裏,手握金剛鑽,攬下“玉器活”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揚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薛春梅,站在一面1.2米高、2米長的大型屏風前,精雕細琢,耐心打磨。


鳳凰山下的七彩絕技


位於遼寧省鳳城市鳳凰山腳下的鳳城景泰藍珀晶畫工作室內,55歲的錫伯族非遺傳承人劉晶濤和她的徒弟們正忙著製作各式景泰藍珀晶畫。


非遺傳承人楊秀燕:傳承“指尖技藝” 發展“指尖經濟”


1月23日,在秀山縣梅江鎮民族村,楊秀燕(右一)和繡娘一起刺繡。1月23日,在秀山縣梅江鎮民族村,楊秀燕(右)和繡娘交流刺繡技巧。來自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梅江鎮民族村的楊秀燕是重慶市非遺秀山金珠苗繡傳承人。


“匠心雕龍”——感受福建晉江潘山廟宇木雕非遺之美


1月27日,在晉江市東石鎮潘山村,潘山廟宇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鄭鮑淑在打磨龍頭木雕。1月27日,在晉江市東石鎮潘山村,潘山廟宇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鄭鮑淑展示龍紋手稿。新華社記者劉蓮芬攝1月27日,在晉江市東石鎮潘山村,潘山廟宇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鄭鮑淑在打磨龍頭木雕。


青浦焋糕:軟糯香甜迎新年


 練塘糕團是上海市青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焋糕是練塘糕團的最典型代表。焋糕由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蒸煮而成,一般要經過磨粉、溲粉、制餡、裝模、焋打、熏蒸等工序。


龍年炮龍“守藝人”


春節臨近,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手藝人鄒玉特每天都坐在一堆“龍”中間,扎制炮龍。


青絲梳櫛敘長情


“譚木匠木梳傳統製作技藝”是一項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集彩繪、漆藝、雕刻、描金等工藝于一體的傳統手工技藝,該技藝主要以黃楊木、桃木、烏木、檀木等為製作原材料,在木梳上呈現人物、花鳥、文字及特色文化,其成品手工木梳具有獨特的藝術欣賞價值。


千城百縣看中國·傳承|百年手工砂畫走出國門


鄭氏砂藝是一項利用天然彩砂及金銀絲純手工製作的民間工藝,至今已有160餘年歷史。經過畫線、掐絲、洗砂、上色、包膜等多道工序,一幅幅色彩亮麗、構思巧妙的砂藝畫便躍然板上。


用傳統色彩留住城市記憶


出生於1962年的楊信是一位“京味畫家”。楊信家裏從清代就從事布料染料、繪畫顏料和布匹染制的行業,從小愛好繪畫的楊信從母親手裏傳承了老北京繪畫顏料調製的技藝,迄今成為第五代傳承人。


何以“先鋒”?——專訪茅獎作家東西


他本姓田,名代琳,出生於廣西河池天峨縣谷裏屯。後來,他考入師專,走出大山,走上文學之路……


王蒙文學創作70週年展在國博開幕


當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作家協會、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的“青春作賦思無涯——王蒙文學創作70週年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青春萬歲”“這邊風景”“創作是一種燃燒”“大塊文章”“文化的光照”5個部分,以近300張照片和550余件展品,全景記錄王蒙70年來與共和國發展歷史相伴、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文學創作歷程。


嚴氏父子“解剖”長城


78歲的退休美術編輯嚴欣強和45歲的對外漢語教師嚴共明是一對“長城父子”。


傳承非遺 巧手繡出致富路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王氏宮繡”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榮潛心研究刺繡30餘年。


1  2  


藝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