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嚴氏父子“解剖”長城

藝匠>

時間:  2023-12-18 12:01:07  |  來源:  新華網

  嚴共明(右)拉著嚴欣強行走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9月5日攝)。

  在考察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途中,嚴氏父子停下腳步交流(9月5日攝)。

嚴欣強(右)搭著嚴共明的肩膀,行走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9月5日攝)。

  嚴欣強(右)和嚴共明在考察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9月5日攝)。

嚴欣強(後)和嚴共明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觀察修復長城所用的磚(9月5日攝)。

  嚴共明(左)拉著嚴欣強行走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9月5日攝)。

  嚴共明(左)拉著嚴欣強行走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9月5日攝)。

  嚴共明(右)拉著嚴欣強行走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9月5日攝)。

  嚴欣強(後)和嚴共明在考察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9月5日攝)。

嚴欣強(右)和嚴共明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考察途中喝水(9月5日攝)。

  嚴欣強(右)和嚴共明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考察途中(9月5日攝)。

  嚴欣強(右)和嚴共明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上吃午飯(9月5日攝)。

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嚴欣強(左)和嚴共明考察一座經修復加固後的敵樓(9月5日攝)。

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一座敵樓內,嚴欣強用手機拍攝樓內的拱券結構(9月5日攝)。

嚴欣強(右)搭著嚴共明的肩膀,行走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9月5日攝)。

這是在考察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途中的嚴欣強(前)和嚴共明(9月5日攝)。

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嚴欣強(左)在拍攝長城的形態構成(9月5日攝)。

嚴欣強(左)和長城保護志願者在北京延慶的長城花家窯子段交流長城墻體損毀及修復情況(9月5日攝)。

  這是嚴欣強(左)和嚴共明(9月5日攝)。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革命攝影家沙飛的作品《戰鬥在古長城》(資料照片);下圖為嚴氏父子依照長城形態等線索,找到了《戰鬥在古長城》的拍攝地河北省淶源縣浮圖峪長城(1997年2月7日攝)。

(受訪者供圖)

嚴欣強(右二)和嚴共明(右一)在他們的新書分享活動仲介紹長城考察成果(8月23日攝)。

嚴欣強(左)和嚴共明在他們的新書分享活動仲介紹長城考察成果(8月23日攝)。

  這是嚴氏父子所著《長城形態圖志》部分書頁(拼版翻拍照片,12月13日攝)。

78歲的退休美術編輯嚴欣強和45歲的對外漢語教師嚴共明是一對“長城父子”。

1984年起,父子二人自費一同考察、拍攝、記錄各地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長城。1996年,父子二人根據長城形態、山影輪廓等線索,在河北省淶源縣浮圖峪長城找到了革命攝影家沙飛作品《戰鬥在古長城》的拍攝地。結合此前考察心得,二人逐漸將研究長城的視角聚焦至長城的形態。

經過收集、梳理,嚴氏父子將長城的形態分門別類,彙編成一本《長城形態圖志》,于2023年出版。綿延不絕的萬里長城被“解剖”成墻、門、墩、臺、樓、垛孔、石刻磚雕等各個局部,再細分至不同的形態構成。嚴氏父子希望他們的努力能幫助更多人了解長城的營造細節,也為長城的保護與修復提供參考。

近40年共同考察長城的經歷,讓長城成為父子間一條共通的情感紐帶。目前,二人仍在對長城的形態進行專題研究。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劉金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