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張玉新布貼畫——“布”一樣的非遺

藝匠>

時間:  2024-04-29 14:42:34  |  來源:  中國網中網藝雲

何為布貼畫?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又稱布堆畫、布貼花。它以布為原料,通過手工剪貼而成,是基於剪紙、刺繡、民間繪畫等藝術形式的一種拓展藝術,是中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之一。發展到現在,布貼畫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純手工的藝術特性,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接受及喜愛。通過布貼畫展現當地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極具觀賞、研究、收藏等價值。

布貼畫起源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周禮》中有“刻繪為雉翟”的記述,意思是剪貼雉鳥于皇后的衣服上,便有了由布製作成的裝飾品,這可以看作是最早期的布貼畫。到了商周時期,布繡、布貼已經逐漸普及到了衣裙之上。到了漢代,布繡、布貼便出現在了日常用品上。我國的手工布貼畫可追朔到唐代,隨著國力的強大,文化的興盛,布藝也更加的普遍和繁榮。形成了獨特的貼布手工藝“貼涓”、“堆綾”,前者是單層平貼,後者是有立體感的層層套疊。這種工藝類似于現在的布貼畫。明清時代是布藝發展的鼎盛時期,宮廷貴族多佩戴由刺繡與布貼製成的各種布藝作品。在這一時期,民間已出現了專門的從事布藝的手工作坊,但是他們都局限在了日常生活用品的製作上。由此可見,民間的布貼畫起源很早,出現在商周,發展在隋唐,繁盛于明清。

吉林省非遺布貼畫傳承人張玉新自家族傳承技藝以來,不斷的研發和創新,獨創“淺浮雕”、淺浮雕鏤空、淺浮雕著色等布貼畫技法,並融入國畫線描、西畫造型、色彩等技法,使畫面更加豐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並且在製作上有整套完善的技藝流程。

image.png

1、在布料的選材上更加嚴格,要選用絲綢、織錦綢緞高級倣真絲、綾布等布料,使畫面更加鮮艷、亮麗有質感,並針對不同風格的畫面選用不同紋理的綢緞來製作。主要工具有剪子(大、中、小號)膠(水膠、粘膠)鉛筆、橡皮、裁紙刀、毛筆、顏料、白紙、描紅紙、膠紙、熨斗(大、小熨斗)。

2、在技法的運用上更加成熟,並且工序更為複雜精細,首先最基礎的是平面粘貼技法,這裡面又融入剪紙的一些技法。比如《向海風光》裏面的遠處的鶴剪的翅膀即是,雖然是平貼技法,但也要考慮不同畫面的遠近虛實層次關係的處理以及不同布料色彩的搭配運用。

image.png

作品《向海風光》

3、堆疊技法的運用就是用布層層堆疊起來,使要呈現的物體更逼真有立體感比如作品《皆大歡喜》裏面的人物即是用這種技法來表現人物的衣褶部分,層次關係要用膠固定好,這種技法只用棉布效果才行,所以逐漸淘汰了。作品《吉祥如意》就是用這種技法。

4、淺浮雕技法是由張玉新經過多年研究研發出來的,淺浮雕就是在模具里加一層泡沫使之凸起,有立體感,淺浮雕又分平面凸起技法和平面鏤空凸起兩種技法。後者類似于3D效果使畫面更逼真。

5、著色技法就是在要表現的物體上面用毛筆著顏色,使其能達到想要的效果,這種技法用在花鳥畫上面居多。比如布貼畫《牡丹》花瓣上的深淺效果就是用這種方法,顏料只用丙稀不易掉色並且暈染時要兩到三次才可以,人物在開臉時要著色,其餘不用。所以説布貼畫不單單是貼這麼簡單,裏麵包括美術相關知識,繪畫水準,還要把中西畫的技法融會貫通進行才可以,還要求從業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創作出一幅好的作品。“貼”只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能不能創作出一幅好的感人的作品卻很不容易。作品《龍飛鳳舞•盛世中華》這幅作品裏面就包含上述技法。

image.png

作品《牡丹》

6、裝裱的背景要用綾布來裱,也可以用絲綢,前者最適合,方法是把綾鋪到背板上(背板上要刷層膠,使其更加牢固),用熨斗熨平整。

還有一種方法是把絲綢或綾布粘到帶膠的紙上,再鋪到刷膠的板上用熨斗運平整,然後在上面製作布貼畫。布貼畫圖案選用有兩種方法,其一是設計草圖(原創),再就是從電腦上列印要選的圖案(適合沒有繪畫基礎的初學者),然後把圖案裁下來附到裱完的背板上進行分剪粘貼,最後落款蓋章裝框完成。

非遺+創新

張玉新布貼畫題材廣泛,多以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傳統文化、民間傳説等題材為創作素材,不斷挖掘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被評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全國新時代“百姓學習之星”、“民間文化藝術突出人才”、“瀚海優秀鄉土人才”、“吉林巧姐”中級講師、“吉林省鄉村人才高級工藝師”等榮譽稱號。

她所創作的布貼畫作品大都以傳統文化、民間傳説及地域文化為題材,創作布貼畫作品達1000余幅,多次在國內外榮獲大獎,其作品《連年有餘》獲得第十三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金獎、《逐年有餘》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長春)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等。

image.png

作品《鴻雁》以鴻雁歌曲有感而發創作而成,畫面是一位美麗的蒙古族女孩懷抱小羊羔站在蘆葦叢中,向著遠方凝視著遼闊的草原,南飛的鴻雁代表她的思念遠方的人,是否也在思念家鄉,還有心中的她呢?整幅作品釆用絲綢布料通過多種技法粘貼而成,畫面新穎意境深遠!

image.png

作品《翩翩起舞》描繪的是在中國的科爾沁草原東部,有一個美麗的向海自然保護區,它是丹頂鶴的故鄉,也是蒙古族文化的發源地。其中,丹頂鶴是最為壯觀的物種之一,它們翩翩起舞,優雅無比,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觀賞。

在這個美麗的自然保護區裏,還有一群身著鮮艷蒙古族服飾的女孩,她們在草原上翩翩起舞,歡快地唱著歌。她們與丹頂鶴一起,構成了向海濕地的美麗畫面。

image.png

代表作品《年年有餘》:寓意美好、幸福!

非遺+傳承

作為非遺傳承人,張玉新始終把堅守傳統、發揚傳統、推廣、傳承非遺放在心中,不忘初心。通過傳習所、民間美術師徒工作間、大學實踐基地、大學客座教授、培新講師、參加展會等多種方式,累計培訓專業學員1900多人,培養傳承人42人,這些學員及傳承人為布貼畫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張玉新布貼畫事跡也曾被央視、吉林省等諸多媒體進行過採訪、報道、專題片等,並跟隨由國務院新聞辦、吉林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政府新聞辦、省文化廳、省外事辦、省旅發委等承辦的“感知中國”—中國吉林省文化旅遊周活動在俄羅斯和蒙古國進行文化交流活動,讓布貼畫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實現“文化出海”。

image.png

藝術館培訓學員。

image.png

藝術館培訓學員。

image.png

在吉林省通榆縣團結社區向居民傳授技藝。

image.png

藝術館接待山東建築學院學生研學活動。

image.png

參加吉林省2023年冬季冰雪博覽會現場為長春市中小學生傳授技藝。

image.png

2018年隨吉林省對外宣傳辦公室赴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為孔子學院師生現場傳授技藝。

image.png

向外國友人推介布貼畫工藝品。

(本文圖片由張玉新本人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