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地方政務 > 山西省 > 

中國銀行山西省分行推進農業機械化助力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 2021-05-1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健 | 責任編輯: 呂欣

中國網訊 農業機械化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近年來,中國銀行山西省分行不斷探索實踐,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銀行山西省分行在永和縣共幫扶三個村,耕地共20200余畝,其中平地8200畝。永和縣農戶收入主要來源於農作物種植,當地溝壑縱橫、土地分散、田間作業效率低、品質差,導致種植産出低,嚴重影響農戶收入。農戶購買大型機械需要大量資金,日常維護成本較高,使用範圍和期限短,秸稈燃燒不僅使用率很低還嚴重污染環境。因此,如何助推貧困縣發展出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一直是中國銀行山西省分行不斷探索實踐的課題。

2019年以來,村“兩委”幹部及中國銀行山西省分工作隊充分調研走訪政府相關部門、種養殖合作社和農戶,在充分了解實地情況的基礎上,開始了發展集中農業機械耕種的嘗試,由中國銀行山西省分出資39.48萬元,陸續向幫扶村捐贈三台拖拉機及三套農機配套設備(旋耕機、翻轉犁、秸稈打捆機、秸稈粉碎機),形成了連片耕作的規模化經營,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産成本,促進糧食增産、農民增收,還充分利用秸稈回收,解決養殖的飼料加工,達到種養殖結合,實現多重迴圈效益的效果。

規範經營、合規管理。經過一年多的試運作,通過多次實踐和效果分析,從分散管理到集中管理,杜絕管理不到位,機具維護不全面,耕地管理混亂等弊端,最終形成了“合作社+村集體+種養殖農戶”三位一體的農業生産託管模式。村委與農業合作社達成合作,將農機機具全部承包給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專業管理機具,統一管理人員培訓,統籌耕地計劃,為貧困戶免費耕種、提供工作崗位。農業生産託管模式充分利用農機設備,實現科學管理,同時也解決了村內部分勞動力空閒問題。

規模生産,迴圈受益。春耕秋收季節,合作社對機械進行均勻分配作業,從深耕、旋耕、播種、收割、秸稈粉碎及打捆均能實現自動化,徹底改變過去單純依靠人力的粗放模式,有效地解決農戶和貧困戶打工、種地“兩頭跑”“兩不保”“增收難”的問題。同時,秸稈還田提高有機肥使用,秸稈打捆降低養殖成本,減少過去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規模化農業生産模式,既能實現迴圈利用,迴圈受益,又進一步帶動了農民積極性,進一步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充分走出一條農、牧良性迴圈、互為促進的發展路徑,提升了農業生産規模化、科學化、機械化程度。

增産節支,收入顯著。在農業生産過程中應用機械化設備與技術,由專業司機進行耕地種植,明顯提升農業生産效率,避免了個戶耕地不均勻,重復種植現象發生,提升了農産品産量。土地連片耕作,既減少空耗,又可以降低單位面積油耗,也會進一步增産節支。比如,省中行幫扶的三個村,共集中平地耕地8200余畝,通過這一模式可為村集體每年帶來承包費用2.7萬元,解決村內3名勞動力閒置問題,直接降低普通農戶生産成本每畝45元,特別是對於貧困戶而言全部提供免費服務。三村每年預計可直接和間接帶來效益33萬餘元,加之減少的人力成本和養殖戶飼料成本,收益會遠高於預計收益。

農業機械化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下一步,中國銀行山西省分行將繼續積極探索鄉村發展、積極引進農業機械化,不斷發揮農業機械化長效機制,繼續為鄉村振興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