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滾動新聞 > 

黨恩涌泉 滴水相報——記“天津楷模”、天津師範大學退休幹部王輔成

發佈時間: 2021-04-27 | 來源: 天津日報 | 作者: 李國惠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人民第一,他人第二,自己永遠是第三。”這是天津師範大學退休幹部王輔成的座右銘,被他寫在了微信簽名處。“如果青少年的價值觀都以此為準,那麼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種種理想,都可以實現。”他説。

從1994年開始,王輔成一直致力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宣講,而且站著講、脫稿講、不計報酬講,一講就是27年。

“三觀”,他不僅宣講得好,更踐行得好。27年堅守,1564場宣講,向困難群眾捐款超50萬元……他用一名共産黨員的錚錚誓言,點亮了大家的信仰之燈,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忠誠傳播者”。

笨鳥勤飛──走到哪講臺就在哪

聽過王輔成講課的人都知道,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幾乎成了他的“代名詞”,敘述原文不僅能精確到字數,還能説出出處、篇目,甚至第幾頁、第幾行……備課之精,讓人嘆服。

其實,他並非天生記憶力超群,只不過比一般人更加勤奮、更加堅持。“我原來並不機敏,所以就笨鳥勤飛。從上學時開始,就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

退休後仍堅持每天學習五六個小時,早起用兩個小時學習背誦規定篇目,下午閱讀摘抄,晚上再溫習以前讀過的書籍和讀書劄記,在日復一日的啃讀中融會貫通。”他開玩笑地説:“看書學習能增長見識,這不僅是一種興趣愛好,還可以防止老年癡呆。”

開講“三觀”後,他又開始廣泛涉獵古今中外名篇名著、文史哲經各類學科,有的文章一讀就是幾遍、幾十遍,直到背下來為止。

站著講、脫稿講、不計報酬講──“約法三章”是他每次上臺宣講的開場白。邀請王輔成宣講的單位,都領教過他的“倔脾氣”。不管去哪宣講,他從不讓人接送,不管多遠,都自己乘公交車去。一次講完課,已是晚上八時多,邀請方想打車送他回家。再三推讓後,王輔成急了:“你們要是再堅持,下次我就不來了。”此後,他還專門把“約法三章”加了兩條:不吃飯、不接送。

多年積勞成疾,長期精力透支,他時常與多種疾病抗爭。“一個月前,我還能按照‘約法五章’,站著講兩三個小時,不看一眼稿子。”坐在天津一中心醫院泌尿外科病床上的王輔成對記者説,“忽然有一天,早晨五點多鐘剛起床,就感覺劇烈眩暈,昏昏沉沉。到醫院檢查後,就留在這住院了。”

對他來説,走到哪,講臺就在哪。

4月7日,正在住院治療的王輔成,為天津一中心醫院泌尿外科黨支部講了一次特殊的黨課,這已經是他的第1564場義務宣講了。穿著病號服的他,往黨旗下一站,只字未言,已是一堂課。

“三觀”宣講播撒希望,真心真傳碩果纍纍。“王老在黨課中教導我們,活著樹一面旗幟,倒下鑄一座豐碑。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老共産黨員的錚錚誓言。”作為王輔成的責任護士,泌尿科主管護師尚曉霞説,“住院期間,他不僅給我們講黨課,還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堅持學習,隨時為我們答疑解惑。這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更激勵我們這些年輕黨員不斷前進。4月21日,王老剛剛成功完成手術,我們也祝願他早日康復,重返講臺。”

為黨慶生──涌泉之恩滴水報

白髮蒼蒼,面容消瘦,病床上的王輔成,依舊堅持學習,義務宣講。有人不禁疑惑,他圖啥呢?

圖名?可他20世紀70年代就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範,被授予全國關心下一代“最美五老”榮譽稱號,這些年,還先後被評為新中國“最美奮鬥者”、全國“誠信之星”、“天津市優秀共産黨員”、“天津市道德模範”等稱號。榮譽等身,不缺美名。

圖利?可27年間,他先後宣講了1564場,聽眾不計其數,卻堅持不收任何費用,還向困難群眾捐款超50萬元。利字于他,輕如鴻毛。

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圖的是報恩──把一切獻給黨!

“我9歲時新中國成立,是黨結束了我淒風苦雨的童年。黨對我的恩情是涌泉,我只能以滴水相報。”王輔成説,“黨恩我至死也報答不完,一定努力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出於這種報恩的思想,退休之後,他開始堅持義務宣講,講著講著,自己的認識也得到了昇華:“拋開報恩不説,就是從咱們國家民族的未來著想,也應該幫助年輕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談起自己的身體狀況,王輔成不無遺憾:“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在慶祝我們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本應大出一把力,更加慷慨激昂、有聲有色地進行宣講,偏偏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

作為一名老黨員,一個27年如一日的“宣講戰士”,他實在不想缺席。思慮良久,他通過記者,説出自己最想説的話。

“信仰、忠誠、奉獻與善良,是一個大寫的共産黨人永遠的詩和遠方。”王輔成説:“寫好人字,只需兩筆,做個好人,需要一生。這句話我小時候就看過,可惜理解不深,上了年紀再看,卻覺得質樸無華。我要用無怨無悔的一生,報答黨的恩情,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講好“三課” ──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在“三觀”宣講中,王輔成多次講到“生死觀”,今年81歲的他,從不懼談死亡。

病床前,他説:“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他的生命裏有多少歲月,而在於他的歲月裏有多少生命。魯藜有句詩──‘我’在‘無我’裏獲得意義,種子消失在泥土中獲得價值。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從學校到社區,從機關到企業,從天津到外地……如今,老人播撒下的種子,早已收穫一片綠洲。越來越多的人記住了王輔成這個名字,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把他當作“人生偶像”“精神導師”。

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二年級學生李相宜在本科時期就受王老影響,2018年毅然選擇到新疆支教。在哈密,她擔任高一年級班主任和英語老師。談及自己的選擇,她説:“王老説‘人的價值不在於自然生命的長短,而在於有效生命的短長’,這句話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銘,也讓我作出無悔的青春選擇。”

王輔成的言傳身教,不僅成了李相宜的人生信仰,還給了她克服困難的力量。

“25年來,我有效生命最長的時間,就是在西部支教的一年半,每天都有意義,每天都在發揮作用。王老還説‘活著就要樹一面旗幟’,我也會為我的學生們樹一面旗幟。”李相宜説。

在南開大學,一名女生聽完講座後,給王輔成連續鞠了六次躬;在天津工業大學,一名學生激動地跑上講臺,眼含熱淚給王輔成一個大大的擁抱;在天津大學,一名叫李佳橋的同學發來微信:“謝謝您,以前我從來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聖人的存在,直到遇見您之後,我感覺這個世界真的有聖人。”

……

“這一件件小事,深藏在我的記憶中,成為這些年最寶貴的東西。”王輔成動情地説。

用理想之光照亮前進道路,用信仰之力凝聚奮進雄心。“我現在這樣,可能來日方長,也可能來日無多,如果還有來日,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講好人生的最後一課。”説起今後的打算,他心裏早有規劃,“今後,我將把授課內容,拓展到理論課、三觀課、擔當課這‘三課’上來,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課、主課、必修課,引導莘莘學子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新時代的追夢征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