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地方政務 > 山西省 > 

打通“最後一公里”  太原晉源區22條城鄉道路改造全面完工

發佈時間: 2020-11-1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潤德 崔莉霞 | 責任編輯: 辛文

中國網訊 11月17日,隨著西鎮村通往龍山景區停車場的道路最後鋪油完成,標誌著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22條城鄉道路改造全面完工,打通了城鄉結合部百姓便捷出行的“最後一公里”。

望著新完工的如遊蛇般蜿蜒于山間的道路,龍山文物保管所副所長郝曉亮説:“以前這條路彎急坡陡,很多自駕遊的人到了這兒就不敢上山,現在鋪設了減速帶,新修了排水溝,停車場也進行了改造提升,不僅給遊客創造了便捷的交通條件,也提升了旅遊體驗和景區的環境形象,真正實現了城景通、村村通、景景通。”

晉源區山川各半、鄉大城小,“四好農村路”建設任務艱巨而繁重,城鄉結合部市政路與縣鄉路連接更是“四好農村路”建設的短板、弱項。今年以來,晉源區圍繞打通斷頭路、修補破損路、拓寬瓶頸路、改造砂石路、連接城鄉路,以“路美、景美、環境美”三美為要求,以“潔化、綠化、美化”三化為抓手,以“暢、安、綠、美、實”為重點,投入3000萬元,改造城鄉結合部道路22條13.5公里。

工程自6月中旬啟動以來,晉源區交通運輸局嚴格工程建設標準,明確建設、監理、施工三方權責,將精細化管理和標準化施工貫穿于工程建設各環節,克服地理位置偏僻、施工難度大、雨季施工不便等困難,全面開展城鄉結合部道路改造暢通工程,做到安全、防護、排水等附屬設施“三同時”,確保“建成一條,達標一條”。

由西峪社區通往長風西大街的神堂溝北路,全長1.3公里。以往路面坑坑洼洼,遇上大雨積水近一米深,車輛無法通行,周邊居民怨聲載道。隨著道路改造的完成,西峪社區門口也進行了整修鋪油,居民出行再也不用發愁。與此同時,對電西社區和太化六千平小區居住的居民而言,自從一電廠拆遷改造以後,出門能走的只有一條土路,路面揚塵大,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連接晉陽大道和冶峪快速路的柏油路貫通以後,居民出行也更加順暢便捷。

王郭村東307國道旁地勢低窪,清水河堤岸土路潮濕泥濘,位於此處的太原市旭恒紙製品有限公司,貨物運輸車輛時常陷入泥濘,形成兩條又長又深的車轍,給貨物運輸帶來不便。6月底道路改造工程啟動以後,工人晝夜施工,不到一個月時間,307國道通往廠區的道路修通,貨物運輸量也與日俱增。王郭村村民常榮生是旭恒紙製品公司的司機,談到修路前後的變化,他笑著説:“以前路不好走,每天只能跑兩趟,現在每天能跑四趟,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在緊鄰南張村的太原傳化公路港內,即將駛往全國各地的運輸車輛來往穿梭,一片繁忙景象。南張村村委會委員孟五兒説:“現在南張村有90余人在傳化公司拉貨跑運輸,30余人在公司內做保潔,在公司附近出租門面的也有30余戶,傳化物流帶動全村200余人就業。”據介紹,太原傳化公路港物流項目自2018年1月正式運營,目前,進出港貨車流量3000輛/日,貨物吞吐量8000噸/日,年營業額突破4億元。

為提升農村公路建管養運服務水準,晉源區將“四好農村路”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建立“以區為主、分級負責、群眾參與、保障暢通”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創新“路基養護社會化、路面養護專業化、橋梁養管經常化、小修保養合同化”的四化模式,農村公路養護經費及人員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並引入社會資本力量,提高養護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實現“有路必養、養必見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並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百村景區化”建設,大力開展路域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人在路中行、如在景中游”的行車環境。

截至目前,晉源區境內公路總里程達537公里,其中建成“四好農村路”173條495.69公里,管養機構設置達100%;宜林路段縣鄉道綠化率達80%,優良率達88%;5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水泥(油)路、通公交”,全區共開通公交線路21條,日均客運量達到56530人次;全區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達到4A級水準。全區共建成鑫匯源倉儲、天晉物流等綜合物流站場6個,在建2個,即位於高家堡村北的天和順物流有限公司和位於棗園頭村北的萬國雲物流有限公司,各鎮(街)綜合物流交接點實現全覆蓋, 57個建制村全部設立物流服務站點,構建起覆蓋區、鎮、村三級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

“這些道路,散落在城鄉、山川,連接起晉源區‘三帶六園’主幹路,不僅完善了農村公路路網結構,改善了居民出行條件,也打通了橫亙在城鄉間的阻礙。同時,也為實現景景通、城景通創造了條件,對晉源區建設創新轉型先行區、文旅融合示範區、生態宜居標桿區具有重要意義。”晉源區交通運輸局負責人郝志會介紹到。

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暢通了城鄉微迴圈,為晉源區産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晉源區以“四好農村路”帶動“百村景區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村民們創業幹勁十足,大力發展玉露香梨、草莓、櫻桃等特色農産品,依託順暢的交通網路,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花塔、赤橋、北大寺、王郭等9個村恢復一度荒廢的農田3000畝,用“一粒米撬動全域旅遊”;古城營村、龐家寨村等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佔地4萬畝的全省最大花卉産業基地,發展“美麗經濟”,構建美麗産業鏈、芳香産業鏈、甜蜜産業鏈、色彩産業鏈,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5億元,創造就業崗位6000余個;杜裏坪村抓住紅色旅遊機遇,辦起農家樂、特色民宿等,引來絡繹不絕的遊客參觀,高效暢通的公路網路讓村民走出大山,在奔小康的路上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