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的這句話,越是隨著時間推移,越具現實啟迪意義。
市場經濟時代,文藝作品既是文化産業産品,又是文化事業作品,存在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雙重緯度。在市場經濟逐利大潮下,文藝如何平衡好藝術追求和經濟價值的關係,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從“破”的角度,提出文藝作品“也要對時代和人民負責”的論斷。
很容易發現,近年來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文藝經典的出現呈現放緩趨勢。為什麼古典社會時期,文藝精品大量涌現?因為彼時的文藝工作者,有著強烈使命意識,有著類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崇高追求,就是要回答時代、群眾的宏大議題,至於經濟價值則少有考慮。而到了商業社會,産出投入最大效益比的意識,固然有其合理性,但社會效益才是文藝作品的最大價值。
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説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曾主動聊起過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好幾個頻道都在播”,並透露“下鄉時跟路遙住過一個窯洞”。他對“人民作家”路遙公開的欣賞,正是來自於路遙的文藝創作理念。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時,並沒有考慮什麼商業前景,也沒有為了迎合書商的品味“搞什麼奇奇怪怪的建築”,雖然因此一時發表困難,但金子總會發熱的,他的“表現時代主流精神,謳歌普通勞動者奮鬥精神”的現實主義小説,煥發出異常強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還有無數的讀者從中吸取正能量,是世人所公認的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高峰。
文藝要有崇高追求,不能為了一時商業考量失去藝術堅守。前年的《瑯琊榜》在藝術製作和表演上精益求精,今年《人民的名義》老戲骨飆戲的主旋律題材拍出了新高度,觀眾愛看,並取得了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這些其實説明瞭,能回答好時代和人民命題的文藝作品,才該是當代文藝創作的主旋律。
習近平總書記説過,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不做市場奴隸,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這才是文藝創作的應有姿態。(作者: 程振偉)
來源: 浙江線上 | 作者: 程振偉 | 責編:鄧翠芳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