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虛擬展廳裏走動介紹展覽,觀眾端坐在長椅上聽嘉賓演講,點擊海報即可模擬鯨魚碧海中游泳……今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上海科技館在“元宇宙”中舉辦了一場名為“博物館進化的∞可能”的特別活動,一位主持、兩位嘉賓及100名觀眾以數字人的身份進入元宇宙空間,感受展覽的未來形態。他們可以坐在座位上,也可以走到展板前,甚至“面對面”交流,感受不一樣的奇妙體驗。
從展板海報、音頻視頻到沉浸式互動裝置,博物館的展覽手段幾經變遷,在元宇宙概念誕生之前,博物館行業已經在進行虛擬空間方面的研究。
專家坦言,元宇宙正在以我們想像不到的方式、比我們想像更快的速度到來,或許五年後,我們就會擁有一座真正意義上有影響力的元宇宙博物館。
博物館“嘗鮮”元宇宙
以瀕危動物——鯨豚為主題的上海科技館原創研發的科普展覽“鯨奇世界”推出了“元宇宙版”,與線上鯨展相比,觀眾可以看到自己操作“數字人”在展廳裏奔跑、跳躍,與展品互動、與導覽員交流。“兩者如果離得夠近,還能互相打招呼和語音交流。”上海科技館展教中心副主任胡璽丹説。
博物館在探索元宇宙應用方面走在了行業前頭。近年來,上海美術學院數位藝術系教授蔣飛團隊就受邀多次幫助博物館開發元宇宙項目,積累了不少經驗。通過構建虛擬空間,他將非遺産品從源頭“搬到”了展廳中;他開發了一個虛實切換的划船項目,當遊覽者在現實中划動船槳時,面前的虛擬空間會盪漾起水波,真實虛擬空間不斷切換,給人以不同於完全虛擬空間的全新體驗;他還利用感測器將人們將某一刻的生理數據、環境數據發送給網路那端的朋友,朋友還原數據時,能夠真實感受到原“我”當時的體驗,真正擁有“天涯共此時”的通感。
虛擬結合的划船體驗
早在2010年,蔣飛就對虛擬空間有所涉獵,那時候元宇宙的概念還沒有火,當他做出類似元宇宙概念的社交作品時,最困擾的是如何介紹它。疫情期間,蔣飛的技術得到了迅速傳播。3月初,上海大學封校後十幾天后,他就帶領團隊就開發了出“上大元宇宙”雛形,在元宇宙中,他們是可愛的卡通人物,在教室裏上課、在操場上踢球、在會議室裏開會……
“現在我用元宇宙平臺講課,大家都非常期待它能用到更多的地方。”蔣飛説。
和過去相比,現在進入元宇宙的門檻低了很多,這也是蔣飛看好元宇宙博物館的原因之一。“不用下載專門的APP、不用專業設備,只要一個瀏覽器就如同打開了任意門,可以徜徉太空海底。”他説。
博物館最好的元宇宙應用是量身定制
蔣飛並不希望大家沉溺于元宇宙,在他看來,元宇宙在博物館行業最好的應用是為每一位參觀者打造出一套適合他們知識水準的個性化展覽,並以他們感興趣的方式傳遞到參觀者面前。
在這一點上,“鯨奇世界”元宇宙版做了嘗試。得益於該展覽擁有14件精美的骨骼和塑化標本、12件1:1大型鯨豚模型、175幅科學繪畫、27幅解析圖、12件互動展項、59個音視頻和1個大型沉浸式體驗展項的超豐富內容,它可以很方便的根據參觀者的不同年齡,提供不同口味的“知識套餐”。不過,想要實現蔣飛理想中那種“量身定制”參觀體驗,還需展覽更智慧,了解參觀者更多維度。
“元宇宙中,每個人都可以構建自己的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沈辛成認為,元宇宙是人以數字身份參與的虛實融合的三元世界數字社會,“以我為主”是元宇宙時代博物館發展的一大趨勢 ,比如可以在自己的博物館中擺放獎狀獎章、圖書漫畫、成長視頻……
據悉,一個以地球上消失的島嶼為原型的元宇宙項目已經迎來了多位“島主”,與元宇宙中的個人博物館有異曲同工之處。在虛擬島嶼上,人們可以建造自己想要的房屋,按自己的喜好擺放陳列品,也可以去別人家“串門”。
“元宇宙正在以我們想像不到的方式、比我們想像更快的速度到來。”蔣飛説,不過不管展示技術如何變化,博物館幫助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初衷不會改變。
來源:文匯報 | 撰稿:沈湫莎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文匯報 | 撰稿:沈湫莎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